端午节冷知识:别名超过20个、能否互祝快乐?

点此按钮收听本文语音

6 月 25 日电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丰富多样的习俗至今仍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不过,近来有关端午节文化内涵、习俗的一些讨论成为热门话题:它为何有那么多的名称?它在古代最初并非是吉祥的节日吗?能不能互祝 快乐 ?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在采访专家时了解到,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比较有娱乐性,也可以互祝快乐。而这个节日,也是一个充满了人伦温情的重要生活节点。

它为何有多个 别名 ?

端午节的一大特点,就是名称繁多。曾有人做过统计,它的名称、叫法超过二十个,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有 端五 、 夏节 、 五月节 、 女儿节 等等。

这些名字的由来和端午本身的习俗、文化内涵有关系。在古汉语中, 端 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 端五 也就是 初五 。《风土记》提到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另外,古人纪年使用天干地支,以此推算,一般农历第五个月正是 午月 ,而午时又被认为是 阳辰 ,所以端午也叫 端阳 。

如上所述,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 重午节 或 重五节 ,有些地方也叫 五月节 。

有意思的是,此时的一大习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个小游戏,就是吃完粽子会比较一下各自解下粽叶的长度,粽叶长一些的那个人就算胜了,所以就有 解粽节 之称。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亦提到: 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最初并非吉祥节日?

花样繁多的别名,也在一方面印证了端午节悠久的历史和重要性。不过,有一种观点称,农历五月五日早先并不是良辰吉日,端午节也不是一个吉祥节日。

 

资料图:为迎接端午节的到来,青海省平安驿举办海东市首届河湟香包比赛,共有来自互助、循化、平安、乐都等 6 个地区的 1500 余件样式精美、造型独特的手工香包作品亮相。 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查阅资料可知,汉代有的地方认为五月是 恶月 ,五日是 恶日 ,甚至有 不举五月子 之俗,即此时出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此外,还有 五月到官,至免不迁 、 五月盖屋,令人头秃 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中还正经八百解释一番: 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 ( 此月 ) 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这个说法,有可能跟夏天炎热的天气有关。民俗专家萧放称,夏至时节天气湿热,极易造成人们身体不适;蚊虫叮咬也易于造成疾病流行。

因此,早在汉代,这一时节被看作 黑色时间 ,人们为了驱邪避害,确实会采取许多措施。

过端午节不能说 祝你快乐 ?

避瘟保健也好,吃粽子也罢,这都是端午节的习俗。只不过,近两年总有消息在网上流传:因为端午节这天早先不是良辰吉日,所以不能互祝快乐,只能说 端午安康 。

 

资料图:游客在学习制作五彩粽子。谭凯兴 摄

综合史料和专家观点来看,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民俗专家王娟称,这种说法没什么依据,跟 恶日 也没什么关系,北方很多地方端午还是 小女儿节 。完全可以互祝快乐。

还有不止一位学者提到,端午并不是一个祭祀性的节日。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是先有传说故事还是先有节日,学界仍有争论。而且,纪念古人的习俗,也只是整个端午节节俗和文化内涵一部分。

查一查古籍,确实有不少诗文谈到人们如何高高兴兴过端午。晏殊写过这样的句子: 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 充分说明节日的喜乐气氛。

一个有温度的传统节日

实际上,端午节正处在仲夏时分,是一个充满生命挑战的时节,也是一个充满人伦温情的节日,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

资料图:福建汉服天下协会志愿者按照古时候端午习俗,为现场观众 沐兰汤 。 刘可耕 摄

炎热的夏季,气候湿热,在古代更是难以忍受。为了自身健康和安全,古人们在端午节提倡点朱砂雄黄、门口挂艾蒿等习俗,最终目的是护卫生命。

人们讲究饮雄黄酒避五毒,这种酒也比较讲究,会用菖蒲、雄黄乃至朱砂等浸泡,饮用后祛除毒气。从卫生角度讲,这些习俗在今天也有一定意义。 王娟表示。

来源:综合新闻

分享文章到为新朋友圈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