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说孩子成为“普通人”就可以了,高晓松叫你不要买房子。都不要信
最近,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做了一场关于教育的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她以一名家长的视角,谈论了现在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和成功焦虑。演讲文被某公号做了标题《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火了,引起了很多议论,赞扬的反对的嘲讽的都有。
有人把刘瑜的这篇演讲也纳入了凡尔赛文学(对热衷于通过先抑后扬、自问自答,不经意间露出”贵族生活线索”的人的调侃)。
凡尔赛文学源自被砍头的法国路易十六皇后玛丽,穷奢极欲。大臣跟她说百姓穷苦吃不上面包,她问: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呢?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的晋惠帝听闻饥荒百姓没饭吃,非常诧异地问:何不食肉糜 (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 广告 —
— 【轻松传媒】专业网站设计,Google Adwords、LOGO、FLYER及平面设计 —
我以前非常喜欢刘瑜的文章,不过认真读完了她的这篇演讲,我认为她犯了公知最大的毛病—— 站在她的那个阶层说那些话,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对比她低的社会阶层人群来讲,那就是何不食肉糜 (站着说话不腰疼)。
刘瑜说:一个社会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马云、朗朗、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 说得灰常对。我相信刘瑜觉得自己也就是个普通人,清华的副教授嘛,跟马云、郎朗、姚明比,那当然就是个普通人。可是,对于比她社会阶层低的人来讲,清华副教授已经不是普通人了!
刘瑜说:可能有人会说,刘老师您别假谦虚了,你们全家都是清华北大的,你也上过藤校,你家孩子肯定很优秀啊。我告诉你们,我孩子在清华附小上学,孩子家长都是学霸,清华满大街藤校毕业的老师,那又怎么样呢?一个班里还是只有一个第一啊。整个北京,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国藤校的更是凤毛麟角……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也会偷着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 说得灰常对。我相信刘瑜没有假谦虚,她女儿只要不是旷世奇才,她就认为是个普通人。清华大学对教工子弟上学有特殊待遇,所以她女儿也就入读了清华附小。可是对更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来讲,能让孩子进清华附小的家长,就已经不是普通人了!
她的女儿一出生就能拥有的北京户口,是多少北漂梦寐以求打拼多少年也得不到的。
刘瑜演讲的这段话就更是信口开河更不着调了:
我就在(清华附小)妈妈群表态,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我就意识到,看来这个奶茶店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
—— 你说啥?你以为开个能赚钱的奶茶店、煎饼店很容易吗?我家门口的山东煎饼摊师傅,那可是起早贪黑辛苦得不得了,后来租金涨价,他付不起搬走了。
请注意,刘瑜让娃做个普通人是让她开个奶茶店、煎饼店(父母给钱开店、是否赚钱不重要),而真正的普通人是去奶茶店打工,起薪3000元(这点钱在北京上海没有父母的扶持是活不下去的)。
清华附小的精英妈妈们,哪个是真心会让娃以后开煎饼摊的?信你个鬼啊。
刘瑜们的孩子,哪怕连个三本都上不了,要开煎饼店,那也是黄太吉级别的,朋友圈里叔叔阿姨帮个忙,找个风投,都不是难事。做败了,又如何?
我一对双复旦夫妻朋友,老婆跟刘瑜一样是985大学副教授,老公是大公司CEO。儿子6年级,到目前为止看着没有继承父母学霸的基因。老爸说:“反正我准备好他就是个普通人了,以后我就给他300万去折腾,再多也没有了。”
复旦精英阶层能拿出300万给孩子当一个普通人。你能出多少?
有个批驳刘瑜的文章说:
如果清华教授的娃没考上,先升本,再考研,如果没有导师愿意收,那就父母去打个招呼,每一步程序都是合法的,你能说有问题?
这两天学了个新词,叫“学术近亲繁殖”,说的是大学里有资源的那些人互相提携。理论上两个农民也可以互相提携,可是他们没啥可交换资源,自然也就提携不起啥来。
刘瑜的演讲表面上是反成功焦虑,可是她举的那些例子透着浓浓的“成功味“。
我先生曾经跟我商量,要不要让孩子学弹钢琴。我就说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万孩子在学钢琴,咱们楼上楼下就有四五家,在这种情况下学钢琴,要想出类拔萃,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还不如让孩子学习古希腊罗马史呢。当然其实我就是懒,属于那种不战而降的妈妈。
—— 咦,学钢琴就是为了出类拔萃吗?北京有300多万孩子在学,你孩子就不能学,万一她喜欢呢?学习古希腊罗马史就是另辟蹊径?说好的不功利呢?
李雪琴,目前中国最好的脱口秀演员之一。她去纽约留学之前都是一个标准的北大人,但是因为抑郁或其他个人原因,没拿到学位就回老家了。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她失败了。但是,这种失败对她来说,恰恰是一个转机,她转型为网红、成为脱口秀演员。在我看来,中国损失一个这么优秀的脱口秀女演员,比纽约某投行里损失一个女白领,前者损失要大多了。
—— 看来还是要成功啊!李雪琴如果没有走红,怎么可能成为你的案例呢?刘老师你知道吗,成为一个爆红的脱口秀演员,比成为纽约某投行一个女白领,难多了!而且,鬼知道李雪琴还能红多久。
所以,刘老师,在你看来,爆红脱口秀女演员跟纽约某投行女白领,到底谁是普通人啊?我都让你搞糊涂了。
说来说去,刘瑜始终没有说清楚的是 —— 到底谁是普通人?
清华副教授?
北京公务员?
我家门口煎饼摊的山东师傅?
996的互联网码农?
东莞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
还是山东高考被替考只能去当厂妹的受害者?
《我和我的祖国》夺冠篇的上海弄堂
我是上海人,父母是高知,在弄堂里长大。我一直认为我就是一个普通人。1987年我被包送到厦门大学新闻系,同班20个同学只有2个上海人,我才发现我的家境是最好的。有个福建农村来的男生,他告诉我,厦大实在是天堂,食堂太好吃了(我觉得太没味道了)。他在老家的时候,经常是米饭上加一块蒸地瓜,很少有其他的菜,因为穷啊! —— 跟他比,我已经不是普通人了。我的投胎技术好。
91年我和同学们去北京的新闻单位实习,一个女同学认识了一个显赫的红三代(有个日本老婆),两人恋爱。他有4个国家的护照,学艺术,玩玩架子鼓,30几岁了没有正经工作。他不需要工作。—— 跟他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就是草民。
92年我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那个年代能让子女自费留学的中国父母,已经不是普通人了,可是我上飞机的时候牛仔衣口袋里只有200美元,下了飞机就直扑中餐馆打工端盘子去了。我是“洋插队”一代,在美国经历过赤贫,连普通人都够不上。
我上网看了一下刘瑜的经历,75年生人,人大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到博士,工作是剑桥、清华,一路都在大学的象牙塔里,连公司上班族社畜都没有当过。社会是一座金字塔,她已经在中高位了,对她脚下的普通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是没有知觉的。
印度电影《起跑线》
刘瑜说:恶性竞争是对教育公平的伤害。到最后你会发现,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 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现实,还需要到最后才会发现吗?全世界都没有什么教育公平,中国没有,印度没有,美国也没有。
何必讽刺“小镇做题家”呢?谁就天生喜欢衡水一中这样的高考工厂呢?那些没有财力的父母,想让子女做个普通人(比如996码农)除了刷题,除了鸡娃,还有别的选择吗?
用我们上海话讲“瞎港有啥港头啦”。
我一个复旦毕业的女朋友说得实在:我鸡娃不是为了让她上复旦(她达不到),只为混个二本。你知道如今上海市重点高中的优秀生也只能考上上海大学,那可是当年我们考砸了才会去的。当然,我会悠着点鸡,但是如果完全不鸡,她大概就只能去大专或职校了。
高考工厂衡水一中
没错,体制内教育是一架疯狂的军备竞赛战车。不想参与的家长无非是有能力不跟体制内玩,比如童话大王郑渊洁,让儿子休学在家自己教,成年后在他自己的公司工作。还有我这类家长,初中以后把孩子从体制内转到双语、国际学校,本科就出国留学。我有一对双胞胎,两个碎钞机同时开动,对我来说压力非常大。我跟老公的收入在双语、国际学校的家长中,那就只能属于中低水平了。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说这事《妈,我同学家里有兰博基尼……》(点击阅读)
刘瑜的女儿,日后在体制内学校就算是个普通人,转去双语跟着大部队走,美国藤校上不了,前100名的大学没问题。—— 这样的普通人,家庭年收入不到100万是供不起的。
前两年曾经成为话题的纪录片《00后》,花10年时间追踪一个幼儿园的孩子的成长经历。结果摆脱体制内军备竞赛的方法都是出国留学去了。我家双胞胎的本科留学费用,两个人加起来估计一年要120多万,靠我和老公的工资是不行的,要卖掉一套学区房。
庆幸我在娃3岁的时候就买了学区房,十几年间从80万涨到了现在500万。说实话,我这样的专业人士,除了在05年之前买了2套房,还有什么稳健的积累财富的方法呢?
跟我同龄的朋友52岁的老张,05年之前从来就没买过房。因为他特别认同高晓松的说法:不买房,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老张20年前曾经年入百万,每个月花1万多元租房,潇洒,钱不知不觉就没了。后来行业下滑收入锐减,就再也买不起房了。结婚只好当上门女婿,住在老婆跟她父母合力买的房子里,一直觉得别扭。
我打趣老张:你搞错了。高晓松是有钱,不想买房而已,什么时候想买了就能买,5000万的豪宅都行。而你,是过了某个时间点,就再也买不起了。
电影《学区房72小时》
老张跟我一样有一对双胞胎。前几年在我指点下东拼西凑了100多万,买了上海一处老破小10平米的学区房(平时出租每个月还能赚3000元),让两个孩子进了上海有名的公立小学,不鸡血,初中对口的也是有名的公立中学。100多万就能让两个孩子享受到上海最好的公立教育,深圳人民实在是羡慕嫉妒恨。
经常有人问我:作为普通人,要不要买学区房?
我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正因为你是普通人,没有很硬的人脉关系,也没有钱让孩子从小读双语,所以才要买学区房,能让孩子进比较好的公立学校,免遭民办鸡血学校更严酷的摧残。而且,学区房等孩子初中毕业用不上了可以卖掉,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中国教育资源的匮乏,未来30年都不会改变,学区房依然大行其道。
比刘瑜更早被网名纳入“凡尔赛文学”的名人,还有高晓松。
1990年,清华辍学生高晓松带着把吉他,流浪到我们厦大。一夜之间打败了我们校园十大歌手,成为风云人物。我们很快就知道了他显赫的家世,他很爱炫耀,原来就是个“假流浪“。后来,高晓松成名,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系出名门,精英血脉。他说的很多话,放在他的那个阶层,都对。对于比他低的阶层来讲,都是虚无。
高晓松在《奇葩说》怼清华博士梁植事件,一度上了热搜。
梁说了对于未来的迷茫, 本科学了法律,硕士学了金融,博士又念了新闻学。他问三位评委,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高晓松怒了。他说:
一个读到博士的人竟然要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找什么工作,完全没有拿出一个大名校生胸怀天下的格局。
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毕业不是为了找工作用的,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
高晓松的口才没得说,我就是纳闷:
1. 作为清华的辍学生,某任清华校长的孙子,他到底示范了什么胸怀天下的格局?
2. 他是什么镇国重器?他让国家相信了什么真理?他示范了什么名校生的风范?
我看到的答案是:出大名,赚大钱,把一个比他小18岁还不到法定结婚年龄的19岁的小美女就娶回家给他生娃了,还说老婆的三观都是他塑造的。后来还离婚了。
高晓松示范的诗和远方,无非就是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跟国家、真理有半毛钱关系吗?
批驳成功焦虑、教育焦虑的文章,我看了不少,发现骂的时候洋洋洒洒,一旦到了如何破局就开始天女散花了,鸡汤频出,比如:
中国有一半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因为老师评估他上了高中也考不上三本),只好去职校。“何不食肉糜”派给家长们的破局居然是 —— 上职高挺好的。干体力活挺好的,比公司白领还赚钱多。
刘瑜的演讲里说:日本有个工作叫做“收纳咨询师”,你看,收纳都可以成为一个工作,甚至事业。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这就是成功。
—— 刘教授在大学象牙塔里呆久了,对社会上的行业都不太清楚。那叫“收纳师”,中国的大城市里也有了,能靠这个吃饭的寥寥无几,我认识的几个在做这个行当的,都具有大学本科学位!刘教授更不知道的是,已经有女研究生去做月嫂和家政了,因为收入高月薪过万,确实比公司白领的起薪高。
那么刘教授,你女儿会去做月嫂吗?当月嫂家政收纳,月入1万是否=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了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是成功?
至少北上广深的老百姓会对你呸一声!
体制内教育的孩子,中考之后能上什么大学就彻底没有悬念了。家长也就不用焦虑了,认命了。
刘瑜的演讲里说:所谓“比较优势”,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干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饭、化妆,你把它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你的亮点。
—— 做饭、化妆,做到了极致,如何成为亮点?普通人不就是去蓝翔技校吗,拿一个厨师、糕点师、咖啡师、化妆师、发型师的职业资格证书,然后找个工作,从月薪三四千开始干起。
我给收入普通的家长做咨询的时候,面对他们连高中都考不上只能去职高的孩子,也只能给这样的建议。而我儿子的双语学校,已经毕业了一个男学长,酷爱烹饪,考上了纽约大学营养学专业。再不济,我还有朋友让学渣女儿(做蛋糕有天份)去法国拿了蓝带高级点心师的证书,回来父母出钱帮她开了一个美美的面包房,支持她创业。
这几年我也经常在不同城市开家长讲座,安抚他们焦虑的心情,但是我从来不说“请坚定不移地让你娃当一个普通人”,其实他们害怕的是娃连一个普通人都当不上!
他们经常问如何给孩子托底?
今天看到一条悲伤的新闻:
广州蛋壳公寓的租户20岁的小钟,因为付不起房租点燃了公寓房间跳楼自杀了。今年9月他刚从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和蛋壳公寓签了一年的租约。因为没有工作,他选择了蛋壳的租金贷,租金加其他费用共计每月1450元,一年总共18000元不到。
我跟我家孩子说,你们留学要把学区房卖了,我们家就只有现在这套自住的了,以后我不可能再给你们买房。你们工作了要自己出去租房住。他们都点头称是。
日后如果他们租了蛋壳公寓,碰上了暴雷的事儿,他们还可以回家,他们原来的房间还留着。这,就是我给孩子托的底。也就只有这些了。
我特别反感现在一些鸡汤文过分宣扬“爱拼就会赢”,拼是肯定要拼的,但是是否能达成所愿,那要看很多综合因素了。一看家庭出身,投胎的本领;二看社会大势,经济状况;第三是个人的智力才能,最后才是吃苦耐劳。
我是68年生人,刘瑜是75年,我们这代人可谓是新中国建国后出生的最幸运的一代人了。没有受过WG的影响,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我96年美国留学完回国,就得到了外企高工资这波红利+相对低的房价。1999年我买了人生第一套房,87平米总价36万。朱镕基总理那时鼓励大家买房,还给退税。最后我退了8万元税,其实只用28万买了房,而那时我在外企的月收入是2万元。
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我是既得利益者,我是幸运儿。所以我今天不能舔着脸对焦虑的家长说 “请坚定不移地让你的娃当一个普通人,上职高挺好”。
刘瑜的演讲里说:只有每个人都各美其美,一个社会才会生机勃勃。
—— 请告诉我这样的社会在哪里,我马上移民过去!是加拿大吗?是澳洲吗?反正我知道中国社会不是这样。确实有很多中国家庭已经带着孩子去了,但是能够移民的家庭,也已经不是普通人了。
公知们会继续在讲台上胡扯乌托邦、公平、认识自我、接纳自我balabala,听听就是了,千万别信。
文:吴迪
(心理咨询师,主攻婚恋、家庭教育、女性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