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京剧大师梅兰芳

点此按钮收听本文语音

梅兰芳先生是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蜚声海内外的戏剧大师,他一生对京剧艺术不断改革创新,追求艺术的完美,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把京剧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梅兰芳

天资不足 祖师爷不赏饭

梅兰芳的幼年十分不幸,4岁丧父,15岁丧母,寄居在伯父家中,生活贫苦。他8岁开始学戏,天资不算聪明,老师认为他不是一块唱戏的材料,对他说:“祖师爷没给你饭吃!”梅兰芳成名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正是老师这一顿骂,激发了他的奋发上进。

幼年梅兰芳

 

—   广告   —

—  大洋海产 加拿大的急冻海鲜先锋  —

冬练三九

一个京剧演员,基本功扎实过硬,是日后艺术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梅兰芳开始学艺时,同其他学艺的孩子一样,每日天刚蒙蒙亮,就由师傅带到城墙根下喊嗓子、踢腿,学习各种拳术。梅兰芳早年练基本功非常认真,他后来回忆说:“幼年练功,是用一张长板凳,上面放着一块长方砖,我踩着跷,站在这块砖上,要站一炷香的时间。起初站上去,战战兢兢,异常痛苦,渐渐才站稳了。到了冬天,在院子里泼上几盆水,院子就变成了冰场,踩着跷,打把子,跑圆场,不知摔了多少跤,流了多少汗水,可是踩着跷在冰上跑惯了,不踩跷到了台上,就觉得轻松容易。凡事必须先难后易,方能苦尽甘来。”“我练跷功的时候,常常会脚上起泡,当时颇以为苦,觉得我的老师不应该把这种严厉的课程,加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身上。在这种强制执行的状态之下,心中未免有些反感。但到了今天,我已经60多岁的人了,还能够演《贵妃醉酒》和《穆柯寨》《虹霓关》这类身段、功夫吃重的戏,就不能不想到当年老师对我严格执行这种基本训练的好处。”

他的开蒙老师吴菱仙,教戏十分严格。教唱一出戏,先要背熟唱词,再教唱腔,规定每次要唱30遍,唱腔过关了,再教旦角的基本动作。

青年梅兰芳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梅兰芳是旦行中的青衣演员,但他为了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拓宽戏路,注意向各个行当学习。他在学艺过程中,不仅认真向自己的老师学戏,也注意向他的众多合作者学习,其中不仅有青衣,还有花旦、老生、武生、小生、花脸和丑行演员等。

梅兰芳扮演旦角

梅兰芳除了向京剧各行当学习借鉴以外,还善于向别的剧种学习。为此,他曾向昆曲艺人学习演出了20多出昆曲。他还到过全中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每到一地,都专心细致地观摩地方戏,向地方戏的同行们学习。他曾收川剧演员陈少舫、汉剧演员陈伯华、粤剧演员红线女为徒,交流和切磋表演技艺,相互吸取艺术精华。他还在访日演出期间观看日本歌舞伎,在访苏演出以后又到巴黎、柏林、伦敦、威尼斯等地考察戏剧,以借鉴外国的戏剧表演,丰富京剧艺术。

梅兰芳饰红线

梅兰芳非常谦虚好学,他善于从别人的意见建议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表演技艺。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期间,在北京看了梅兰芳演出的《洛神》,在给予极高的赞誉之后,也提出了意见。他说:这是神话戏,布景要用光怪陆离的金、银、红、蓝等重色,还可以设计一些人间没有的奇花异树,这就把洛神这个神仙衬托出来了。梅兰芳接受了泰戈尔的意见,重新设计布景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梅兰芳在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对自己演出过的剧目,从来没有停止过改进。他说:“我几十年来,一贯依靠我许多师友,很不客气地指出我的缺点,使我能及时得到纠正和改善。”“艺术上的进步,一半是靠观众的批评和鼓励,另一半是靠自己的专心研究。”

文\刘夏

 

分享文章到为新朋友圈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