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食贴·清明丨人间四月吃青团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太阳位于黄经15度。《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这时候万物洁净,空气清新,风景明丽,花卉草木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的三候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彩虹出现在雨后的天空。清明时节的花信风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
— 广告 —
— 大洋海产 加拿大的急冻海鲜先锋 —
清明既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之一。那为何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一枝独秀,被当做隆重的节日呢?
上面已经简单介绍了清明作为节气的缘由,而清明作为祭祀节日的缘由就要从春秋时期说起了。话说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父王宠妃骊姬的迫害而背井离乡,踏上十九年的流亡之路,备受艰苦。在命若悬丝之际,随臣们纷纷弃之,唯有一个叫介子推的臣子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救了他。
重耳很感动,说日后定要报答。可是当重耳入主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后大赏群臣,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重耳复国是天意,不愿“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于是背老母到山西的绵山隐居。当晋文公想起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不肯相见。
晋文公听信大臣建议,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母子出来。火熄后,才发现母子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树下。晋文公追悔莫及然而无力回天,将介子推安葬在介公岭上,并下令介子推身亡之日为寒食节,民间寒食一月,不得举火。每逢寒食节,天下禁火,吃凉食以寄哀思。
这里也能解答一些朋友的问题,为什么清明的时候,要在家门口挂上柳枝,风水佬可能会说辟邪,但其实这柳枝正正是纪念忠臣介子推,也是劝解后人要作风清明之意。
— 广告 —
— Allstate资深车险房险经纪,免费咨询, 优惠多多 905.963.9149 —
后来每逢寒食节,百姓都登上绵山进行祭拜,并成为风俗。慢慢这个节日推而广之,演变成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动。
到了宋朝,朝廷不再强调禁火的习俗,“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而寒食节的习俗也被“过继”到清明节,包括:拜扫、祭祖、郊游、蹴鞠、踏青、秋千、赋诗、赏花等。所以我们现在过的清明,是将一个传统节气和一个传统节日(寒食)合二为一,千万不要以为清明就是单单用来扫墓拜祭呀!
说道清明节气的美食,再也没有更应景的食物了。那便是青团了。
上面提到,寒食要禁火。那禁火之后,人们又吃什么呢?这个时候,就产生了青团,作为寒食节的冷食。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则记录青团的做法:“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咬上一口糯而不黏、绵而不软的青团,嘴里弥漫的是艾草的悠悠清香,正是春天特有的味道。
广东人可能对青团这个说法不是很熟悉,不过在广东客家有一样食物却和青团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它就是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半小时出炉。
艾粄又好,青团又好,虽然名字不同,材料也有差异,不过它们的外表都是圆圆绿绿,把春天的绿意盎然的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它们两者采用的材料都是当季植物,也符合养生之道。
今年的清明恰逢西方的复活节,两者都是彼此历史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有人笑说,中国的清明更看重对“死”的尊重,而西方人的复活节更向往“生”。
— 广告 —
— 全网营销:网站设计、SEO和运营 + 社媒发布运营和管理 + 视频网站创建和营销 —
关于生死这么沉重的话题,这里我就不展开了。但撇开祭祀,“清明”本身的含义就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英文对“清明”的翻译也是“clear and bright”(清与明)。而复活节中,耶稣的复活也给世界带来救恩的光明。这恐怕也不能单纯的巧合了。
最后,祝大家这个长周末平安喜乐。
PS:下一个气节,谷雨。
作者:郭泓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