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亲节的联想

点此按钮收听本文语音

冯湘湘

常听人说,洋人亲情观念薄弱,长大了成了家,就只顾老婆子女,把双亲忘於脑後,节日偶尔探望一下,就已经很难得了,他们的父母只好到广场、公园喂白鸽去,数不尽有老来寂寞。

事实是否这样,没有研究过,但看到不少洋人朋友并非如是。外子有一个同学叫米高,两兄弟从小丧父,靠寡母养大,米高後来做了着名建筑师,因取了亲,婆媳关系不谐,(自「孔雀东南飞」至今全世界的婆媳关系都是水火不容,不知为什麽?)他母亲要求搬走。

米高在家居附近买下一块地,以檀香木为母亲建了一座昂贵的房子,据说以檀香木为建筑材料,不但室内香气清馨,且驱除蛇虫鼠蚁。

米高的娘亲大人入住後,颇为满意,但她最怕天上雷鸣,每逢暴风雨之夜,米高不是到新房子陪她,就是连连打电话去安慰老母亲。平时有暇,两兄弟也常到母亲处侍奉左右,有这样的孝顺兄子,夫复何求。

所以说,不能一竿子打尽一船人。洋人有孝有不孝,华人也同样。在香港还听说把母亲带到新界弃掉(回市内马上搬家)的新闻,或趁老父患病入院,乘机不去接出院的悲剧。古代很重视孝道,不管是否封建,时至今日,能孝顺双亲,供养父母,仍是应尽之义务。

本人在香港有位文友,五十年代少年时回国读书,七十年代申请回印尼,但正如当年不少华侨一样,到了香港便留下不走,并在出版界觅得一份良职。

印尼频频暴乱排华,灾劫横生。文友的父母仍在印尼,店铺被烧、家园被毁,其父又气又急,一病而逝。其母把所有财产廉价售卖,携其所有落荒而逃到香港投奔吾友及他的两位姐姐,并趁楼价低企帮三姐弟每人交一笔首期买了楼。谁知问题接踵而来,就是三姐弟皆以本身有自己生活为由,拒绝与母亲同住。而其母年纪老大抱病在身,这更令子女惊恐,因香港经济不景,人人份工危在旦夕,万一为照顾老母迟到请假,可能分分钟接大信封。而且人性私念一起,想道母亲又不是得我一个子女,我自己也要照管子女呢,故三人都不顾亲情把母亲拒之门外。

後老母亲惟有把剩下的钱租了楼住,并约法三章——子女轮流去陪伴她。结果不久这个说儿子考试要温 习,那个说老婆生病要安慰,一个个的踪影全无,最後老母亲大哭一场,仍回返印尼。此乃真人真事,是否很可悲呢。

本人不为文友讳,是看不过限此事。记得「儒林外史」中有位郑老爹说:「如今人情浇薄,读书人都不孝父母。」穷文人匡超人听了,十分感慨。徒来匡超人因孝顺父母、好学不倦,因祸得福。此乃後话。

附录

Source:网信百科网

 

分享文章到为新朋友圈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