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岁末湛山精舍精进佛七(第一天)

点此按钮收听本文语音
  2017年岁末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湛山精舍有一群修行人,在住持达义大和尚的带领下参加精进佛七。
  佛七的第一天早晨,百位念佛人早早地来到念佛堂念佛,迎接他们的是一缕晨光,照亮大家的却是一片佛光。
  下午达义大和尚为大家讲解《普贤行愿品》。
  达义大和尚说:
  今次选择讲《普贤行愿品》因缘不可思议,信徒问我今年佛七讲什么经,我说讲《普贤行愿品》,但当时并不知道自己选择的原由。之后,达义大和尚陪同94岁的性空长老去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參訪,正要赶往缅甸的时候,突然接到中国五台山103岁梦参长老徒弟的电话,梦老往生,随后我陪同长老一行马上从瑞丽到昆明然后到太原再乘车前往五台山参加梦老的追思法会。
  梦参长老和湛山精舍以及我个人的因缘是非常深的,我在南普陀闽南佛学院念书的时候,梦老就是我的老师,也是教务长,对我十分关心。梦老也曾住在青岛湛山寺,倓虚老法师就是委派梦参法师去福建请弘一大师到湛山寺去讲戒律。所以,性空长老和我每次到中国五台山拜访梦老,都是格外亲切,因为大家都是法门师兄弟。梦老一生都是弘扬华严经,特别是对《普贤行愿品》尤为重视,梦老不单单是讲解《普贤行愿品》,而且每天坚持读诵。所以今次在讲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就想起了梦老,我们今次讲普贤行愿品也是为了怀念梦老。
  另一个特别因缘是这次去中国深圳参加国际会议及本焕老和尚万人祈福法会的时候,顺道也去了他的精舍,就在这个时候梦老往生了。由此可见,从大乘佛法来讲,这都是因缘。人与人之间,多生多世以来,都是因缘,才会聚在一起。佛教认为,人的心是心心相通,父母的心和子女的心是相通的,我们最爱的人跟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心也是相通的。
  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像电波一样,只要你有收音机,就能收到阿弥陀佛的感应。所以佛教说”感应道教不可思议”。只要你心虔诚你就能和佛菩萨感应,只要你心里想一个人,那个人也会和你有感应。
  就像我们的导师,也是大善知识,梦老和尚,离开这个娑婆世界。所以我们借此机会将讲经的因缘功德回向给梦老,祈愿他莲登上品,不舍娑婆,乘愿再来!
  《普贤行愿品》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释迦摩尼佛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呢?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开悟!最初,佛陀讲华严经讲给谁听呢?讲给大菩萨听。所以《华严经》的重重无尽,不可思议。一般凡人不容易理解的,但听后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修行,去参悟理解。
  《华严经》的其中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历代高僧大德都受持,大家都知道本焕老和尚刺舌血书写《普贤行愿品》;弘一大师用书法书写此经,很多高僧大德都读受演说,,受持普贤行愿品,这足以证明此经在佛教的重要性。
  今天我在这里宣讲《普贤行愿品》不是大概的讲,而是全部内容通过讲义的方式传递给大家,这种讲经方式也是来源于梦参老和尚,他在闽南佛学院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式教义大家。这叫做传龙,也是从最开始到最后,虽然没办法一一地表达出来佛的真实意,但是也会把此经详解给大家听,让大家感受到以心传心,传到心里面,传到第八识田里面。当你们心中有了《普贤行愿品》之后,你们的生生世世都会有很深的造诣。
  这次我们讲普贤行愿品,特别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 介绍本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为什么很多大德高僧都在授讲、书写和推广呢?又对我们修学佛法,对社会,对大众,有什么帮助?
  第二、 《普贤行愿品》和《华严经》之间的来历
  第三、 《华严经》的几个译本
  第四、 《普贤行愿品》的经题是什么?在佛经中每一个经题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需要去深刻的理解经题的意义
  第五、 《普贤行愿品》内容和组织结构,也包括他的特色
  第六、 本经的基本内容,以及他的传递信息-十大愿王。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修学佛法的人,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才能得到佛的境界。大家要记住十大愿王。
  第七、 本经中的长行和偈颂,结束时用偈颂来表达
  第八、 最后,是对《普贤行愿品》的总结,从八个方面去引导它的妙意,让大家去参,去悟。因为大乘佛法不可去言说,也不可去想。能说出来的就不是大乘的佛法了。所以大乘佛法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能言说,只能是依文解意,要自己去领悟、感受、受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常常听经闻法。梦老以前就和我讲要多闻心细,会有一天突然顿悟。例如:像佛教的这个”空”,释迦牟尼佛用六百卷《般若经》来讲空的道理;智者大师讲一个《妙法莲华经》的”妙”曾三巡收妙。大乘经典可讲可茫、可大可小,这就是佛法的道理。
  一、本经在佛教的地位和重要性
  (一)华严是经中之王,而华严的归根结果,在于普贤行愿品。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有两部大乘经典大家都要记得的,最早的一部大乘经典是什么?《华严经》。最后讲什么?《妙法莲华经》。一头一尾。释迦牟尼佛开悟以后,讲的第一部大乘经典就是《华严经》,最后涅槃的时候呢就是讲《妙法莲华经》。
  所以这个《华严经》在佛教里面来讲,是菩萨的境界,重重无尽,非常得重要。所以我们常常讲说,你要知道佛的富贵,要知道佛教的富贵,要读什么经呢?读《华严经》。《华严经》里面,非常地丰富。
  那么这个《华严经》归根结底是什么呢?就是《普贤行愿品》。这个《华严经》里面最精华的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
  那么《普贤行愿品》呢,到最后,它的归根结果是什么呢?导归什么?导归极乐。就是讲的弥陀净土。所以大家从大乘经典里面,可以体悟到念佛的重要性。从《华严经》到《普贤行愿品》,从《普贤行愿品》导归极乐。因此呢,这个古代的大德高僧呢,把这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另外把它列出来,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并行,称为”净土五经”是有其深远的含义。
  我们今天虽然讲的是华严境界,但是呢,跟我们这七天念佛是息息相关的。因为这五部经是净土法门的依据。所以,净土法门呢,它不是一个凭空捏造出来的,它是有经典依据的。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念佛以后怎么样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凭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呢?那么在这五部经里面呢,讲地非常得详细。所以我们听《普贤行愿品》,乃至于我们读诵《普贤行愿品》的意义都非常深远。
  (二)《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
  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刚才跟大家讲了,梦参老和尚每天他都受持《普贤行愿品》。在闽南佛学院的时候,我们常常跟他在一起,他每天再忙,他都要读诵《普贤行愿品》。
  所以,读诵《普贤行愿品》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提醒我们每个修学佛法的人,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你有没有做到十大愿王?如果呢,你没有做十大愿王的话,你说你修行修得很好,很难。因为,十大愿王就是慈悲、智慧的体现,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念十大愿王。比如说我们出家人,我们在寺庙里面,每天早课我们都要念一遍,念十大愿王。所以,《普贤行愿品》是我们出家人每天都应该要受持的,要记得的。那么在家居士也不例外。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呢,有空的话,多读读《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一部修学佛法的指南,是我们信仰最基本的一个方向。好多人说,我学佛以后,我不知道要读什么经,有的人讲,师父啊,我很喜欢佛教,我要皈依了,那我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标准的佛弟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做一个标准的佛弟子呢?我们就要读《普贤行愿品》,按照十大愿王里面去做。
  你对照一下,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到最后普皆回向。这十个行愿里面,你修了多少个?我觉得这个《普贤行愿品》对我们每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讲呢,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我们初级的人,刚刚学习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南。因为佛教里面有一些大乘经典,像《金刚经》,《金刚经》里面是在讲悟空的道理,所以不容易懂。你说每天你修行,你要证悟到空的道理,不容易。但是普贤行愿品里面,它讲地非常得具体。在讲事相里面,又是讲一切法的理体,所以有事相有理体,比较容易理解。
  (三)华严宗依华严经而得名。
  华严与法华两部大经,自传译到中国来,就为中国佛教学者之所重视与推广,并且依之成立两大宗派,就是我国大乘八宗的”华严宗”与”法华宗”。大家知道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来,有八大宗。有《妙法莲华经》以后,我们立了什么宗呢?叫”法华宗”,或者是”天台宗”。那么《华严经》出现以后,高僧大德依据《华严经》里面去受持,就成立了”华严宗”。这两宗,都是本于所依的经典而得名的。华严宗是依华严经而得名的;法华宗是依法华经而得名的。所以《华严经》还有《妙法莲华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非常得大。
  (四)历代高僧大德都推崇此经,并以本经作为日常诵本。
  另外呢,从释迦牟尼佛,到菩萨,到历代的高僧大德,都非常推崇《华严经》,特别是《普贤行愿品》。从释迦牟尼佛,到菩萨,到历代祖师,对《华严经》、对《普贤行愿品》都非常地重视。
  你看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本焕老和尚用血抄写的《普贤行愿品》。寿冶老和尚用血写的《华严经》,现在还在New York,在大觉寺,那时候他送给乐渡长老,现在还在美国佛教会大觉寺那边供奉着。弘一大师书写的《普贤行愿品》呢,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得到。梦参老和尚每天读诵此经,并讲说此经。所以《普贤行愿品》历代高僧大德都非常地重视。
  那么有的人就会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学习还有念诵《普贤行愿品》?有的人说我念佛念阿弥陀佛就好了啊,我为什么要去读《普贤行愿品》?为什么要去了解《普贤行愿品》呢?
  因为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你读了《普贤行愿品》以后呢,那么就能够得到启发。你看菩萨都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凡夫众生更应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有菩萨发愿,发什么愿呢?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所以普贤菩萨都发愿,希望我临终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我能够见到阿弥陀佛,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有文殊普贤,不但自己发愿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带着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希望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
  所以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所以不但普贤菩萨要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有文殊师利菩萨,还有其他的四十一位菩萨都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所以普贤菩萨的这个愿望,希望一切沉沦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也赶快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对我们启发很大。菩萨都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说明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临时的地方,不是我们永久待下去的地方。此地不可久留。我们的故乡在哪里?我们的故乡就在极乐世界。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最基本的信念一定要有的。要知道这个是临时的,这个是一个五浊恶世的世界,我们的最终要去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而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所以呢,大家要明白,大家住在这个娑婆世界,知道是一个五浊恶世,就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世界,不要太认真。如果说你执著、认真、计较,你每天都有烦恼,每天都有痛苦,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就是说我们越想越头大,越想越烦恼,唯有万缘放下。
  所以大家这几天看到我们特地啊,找了一些念佛的法语,这里边好好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还有呢,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所以这里边好多提醒你们好好用功的法语,你要好好把它记下来。当我们烦恼的时候,什么都不要去想,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是有业力到这个娑婆世界来,无业不生娑婆。所以呢,你不要要求别人完美,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完美。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你是谁,每一个人都有贪嗔痴慢疑。所以我们自己不完美,我们也不能要求别人完美。有时候在这个世界上呢,睁一眼闭一眼,你看郑板桥曾经讲过,聪明难得糊涂。最聪明的人他是假装糊涂。有的人呢,觉得他很聪明,其实是最笨的人。
  因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是个业感世界,业力感召了这个世界,它不是一个完美的。所以呢,它会有好多缺陷。那么要有一个智慧去看待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清净一切罪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每天除了念佛之外,我们要诵《普贤行愿品》,希望消除我们的罪业。我们念佛,多念一声佛,多读一遍大乘经典,我们的业障就能消除,我们就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每天要念《普贤行愿品》,希望把我们的业障把它消除掉,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呢,就是我们常常呢来读诵《普贤行愿品》,那么在临终的时候,你什么东西你都离开了,但是呢,十大愿王的智慧永远跟随你在一起,不管你在娑婆世界,或者在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你十大愿王把它背起来,念到你心里面进去,然后去实践,你这辈子没办法全部做到,那么发愿下辈子做,生生世世不离开这个行愿,那你这个福德就大了。你到哪里去呢,你就可以与众不同。
  同样是人,但是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差别在哪里呢?有智慧的人呢,他所想的都是正面的,他的心充满了智慧和慈悲,怎么样去帮助别人。那么他就是一个成就的人。
  有些人呢,他自暴自弃。他觉得我没有智慧,我也不想去帮助别人,我做一个自了汉。但是你这个自了汉呢,你这样越来,你的福报就越少。如果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有慈悲心,你去帮助别人,那么你的福报就越来越大。所以这个是相辅相成的。
  佛教里面说,因果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在因果面前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教里面说,如是因,如是果。你付出多少你就会收获多少,你不付出,你就没有收获。那么你这个收获,它有不同时间收获。所以佛教里面讲到三世因果里面,有现世报,有生报,有后报。(注:现报:今生造业,今生受报。生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后报:今生造业,下下生以后才受报。不定报:要看遇到什么样的缘而定。)
  有时候你做了以后,你帮助别人,马上别人来帮助你了。但是有时候呢,你这辈子没看到回报,要等到下一辈子。还有的时候要等到几千年、几万年以后才能得到回报。但是呢,什么时候回报,你不要管它,你该做你该做的事情,这就是佛法的道理。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我们做一个有用的人,我们要行菩萨道,我们想办法去帮助别人,尽我们的心去帮助别人,但是呢,你不要去求回报,要做到三轮体空,那么这样你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大。
  二、本经的来历
  我们现在学的《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一品。大家记得,你读诵的《普贤行愿品》,你今天听的《普贤行愿品》,来自哪一部经呢?《华严经》。如果你们没有时间读《华严经》,最起码你们能听到《普贤行愿品》就很不错了。所以你们是非常有福报,能够听到大乘经典,特别是能听到《华严经》,这个是很不容易的。
  在这部经里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这是代表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佛教里面讲你要不断地学习,你要虚心地求教。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里面就有老师。所以我们一个人不能贡高我慢,不能觉得我什么都懂了。在佛教里面呢,不断地参学。所以我们出家人,要常常参学,常常去参善知识。
  观音菩萨身边有两个小孩,一个是善财童子,另一个是龙女。《普贤行愿品》跟善财童子的关系非常密切。
  据《华严经》记载:在印度福德城里有一位长者,他是福德城里的大企业家,家财万贯,平时乐善好施。可是有一件令他很苦恼的事,他已经四十几岁了,还没有孩子。后来终于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出世之后,他家里的财物与日俱增,生意很红火。福德长者感到这个孩子的来历不凡。
  古印度人喜欢看相。释迦牟尼佛降生后,他的父亲就请人看相。福德长子就请了一个看相先生,来给孩子看看。看相先生告诉福德长者:你家财宝的来源与这个孩子的出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孩子的福报非常大!随着他的出世,你们家的福报也将会越来越大。所以就给这个小孩取名为善财(即能生财的意思)。 
  善财童子眼看一天天长大了,虽然家里很有钱,但他对钱一点也不感兴趣。他考虑的是寻找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摆脱生老病死这些问题。
  所以他的这种思想,跟释迦牟尼佛的思想是一样的,大家有没有看过释迦牟尼佛传?释迦牟尼佛作为王子,他有宫殿,冬天有冬天的宫殿,夏天有夏天的宫殿。他有好多的物质生活,但是他没感兴趣,他要去探讨人生的真理。那么善财童子也是一样,他就觉得人再有钱,有一天都会有死,所以他就探讨这个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所以呢他就到处去思考、去参学,去了解一下人在世间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要去寻找一条解脱之道。
  他想虽然自己很富有,但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很穷,很痛苦,应该怎样去帮助这些人,把他们从痛苦的深渊里解脱出来。
  善财童子认为:人光有钱财,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比如说当我们看见一个穷人,给他二百块钱,但是用完之后,又怎样呢?明天再给他一千块,但一千块也会很快用完的,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他们虽然很有钱,但他们生活得并不幸福。所以,善财童子想探求彻底解决人生困惑和痛苦的真理。 
  就在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到福德城里来弘扬佛法。善财童子听闻佛法后,找到了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途径。
  当文殊菩萨讲完法后,他就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现在要发菩提心,要解脱生死,想帮助世界上的人们摆脱痛苦,但我不懂得应该怎样修?”
  文殊师利告诉他:”如果你要想修行,那就要参访善知识。”善知识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参访善知识非常重要。参访善知识的好处是什么呢?
  因为只有亲近善知识,我们才能听闻正法,才能走入修学佛法的正道。
  假如你遇不到善知识指导,便有可能误入歧途。
  善财童子听了文殊菩萨的话以后,他参访了很多的善知识,这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的修学过程,便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典范。 
  生活中我们要做三宝弟子,恭敬佛法僧。不能只做”一宝弟子”,什么是一宝弟子呢? 就是只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例如: 有些香客来到寺庙只是参拜佛陀,拜完就匆匆离开寺庙了,也不会参学佛法、念诵经书,对师父们也不理会;也不能做”二宝弟子”,那什么是二宝弟子呢? 就是对佛很恭敬同时也会研究佛法,可是他不和出家人来往。但在佛教中,真正一个如法的弟子是”三宝弟子”,我们要恭敬佛、修学佛法,要以师父为榜样。看到出家人要恭敬,他们是代表着佛说法,佛教之所以可以一代代地传承是靠出家人,所以当我们看到任何一个出家人的时候,我们都要有恭敬心、合掌、礼拜、供养。这个是对法、对佛的一种恭敬,我们要做如法的三宝弟子,不能只做一宝弟子或者二宝弟子,那是不如法的。
  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最早参访的一位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最后参访的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他参访普贤菩萨后,普贤菩萨告诉他:”我修行成佛的法门就是十大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不仅适合善财童子修学,也是我们每一位修学佛法的最好法门。
  三、不同译本
  《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华严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三次翻译。
  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佛经有翻译的过程?因为好多佛经从印度带到中国来,是梵文。所以需要从梵文里面翻译成中文,不然的话你梵文也看不懂。
  就像我们现在,佛教从中国到了加拿大来,那我们用中文呢老外看不懂,所以我们乐渡长老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翻译了几十部经。他老人家一生,到了北美来就做一件事情,就是做翻译。他觉着呢,我们佛教要传播到北美、到全世界,这个语言非常重要。所以他四十年一直专门做翻译,包括《涅槃经》四十二卷他全部翻译成英文,还有《大般若经》,还有其他经,包括《心经》其他经,他都翻译成英文。所以对我们佛教在北美的传播,他老人家功德无量。
  第一译本
  是在东晋义熙十四年(西历418)。当时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本,译成60卷,34品(五言颂)。又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第二译本
  到了唐代,从西域传来消息,《晋译华严》的三万多偈不是全本,于阗有更完整的梵本。于是武则天专门派人前往于阗寻访该经梵本,并聘请译经人。使者在于阗果然找到梵本,并请到高僧实叉难陀一同返回长安。唐初嗣圣元(西历684)年,武则天为实叉难陀安排了专门的译场,在东都大内遍空寺翻译。这次翻译出来的是第二次翻译,共80卷,39品(七言颂),又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可奇怪的是《六十华严》也好,《八十华严》也罢,里面均没有《普贤行愿品》的内容。 
  第三译本
  唐末德宗贞元十二(西历796)年,由德宗帝诏请般若三藏法师,对《华严经》重新翻译。他翻译的是《入法界品》,共有40卷,故称《四十华严》。般若法师翻译的《四十华严》中,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如果我们想从《华严经》里找《普贤行愿品》内容,也只能在《四十华严》里才能找到。 
  四十华严,得以传译中国,原因在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西历795)十一月十八日,有南天竺乌荼国王手书四十华严,连同一道表章,派人进贡我国德宗皇帝。德宗得此梵文原典,非常喜欢的将之保存供养。到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德宗诏请般若法师在长安崇福寺,翻译这部华严。
  本品是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唐”是唐朝。”罽宾”即北天竺界羯湿弥罗国之别名、乃法师之出处也。(梵语羯湿弥罗、此云阿谁入、位处山中、兵乱不及、从坚固得名)”三藏般若”般若二字、师之名也。三藏者谓是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也。般若三藏,是北印度罽宾国的人,早在德宗之前,代宗的时候,就被代宗请来我国弘法。因为法师通达经律论,所以称为三藏法师。”奉诏译”因为此经是奉皇帝的诏命而译的,所以说为奉诏译。
  四、经的品题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此文是般若法师所译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也作单行本流通。因此,今之品题,非限于此单行本,亦是四十卷华严之总题。
  意思是以普贤行愿趋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究竟解脱境界。
   “入”通于能所,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以能入之普贤行愿,入于不思议解脱境界,能所互相契合,互相证入,因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不思议”显示此法是:心不能思,口不能议,微妙难测,故名不思议。其义有四:
  1. 广不思议:以事相繁多,其境界相,广阔无涯,名不思议。
  2. 深不思议:以理性周遍,深不可测,名不思议。
  3. 事理无碍不思议:若事若理,皆圆融无碍;若性若相,皆不可议。以诸法性空故,不可作事想;以诸法缘起故,不可作理想。诸法性空而缘起,缘起而性空,名不思议。
  4. 以性融相不思议:即性相互融,重重无尽,名不思议。
  ”解脱”有二:
  1. 作用解脱:以其作用自在无碍,故名解脱。
  2. 离障解脱:以二智照了,远离二障,内体无障,外用无累,故名解脱。二义相成,总名解脱。
  ”境界”通于凡圣,凡夫境界,由烦恼发业,招感业系苦果,不名解脱。
  二乘圣人,及地前菩萨境界,未离所知障,虽对凡夫而言解脱,但不得名不思议解脱。
  唯地上菩萨,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以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理,复以后得无分别智,照了一切法相,无始无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得名不思议解脱境界。
  但八地以上菩萨境界,证理较前地菩萨更深,能性相理事圆融不二,而佛果境界较地上菩萨更胜。
  今此题中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指十地最后心,高位菩萨的境界,亦即是普贤菩萨智慧所显毘卢遮那佛的境界,故名”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
  前面所说:”不思议解脱”,是所证入的境界,普贤是能证入之人,行愿是能证入之法。
  普贤二字,有通有别,通指所有一切修行圆满的菩萨,皆可以被称名”普贤”,以其能承受圆满究竟一切佛法故。或以普贤圆满行海,以表毘卢遮那果海,故名普贤。
  别则独指为一切菩萨上首的普贤菩萨,梵音”三满多曼陀南”,译名遍吉。因为此菩萨遍一切处故名普,具备众德故名贤。能主诸佛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菩萨之智德、证德、断德相对。同辅毘卢遮那佛,被称为华严海会三圣。
  ”行愿”就是菩萨的行为和发愿。愿是理想、是抱负;行是行动,是实践。
  心怀如是愿,身行如是行,由愿与行,相资成事,名为行愿。
  如果有行无愿,则行为不会长久;如果有愿无行,则愿就会成为空愿。
  今此经题中”行愿”二字,是指普贤菩萨的行愿,亦即是经中所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此十大行愿,是愿中之王,因名十大愿王。以此十大愿王,启导初发心的菩萨,令其发起普贤菩萨的愿,学普贤菩萨的行,最后得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愿行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是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
  ”品”,品之一字,意思是说:品类相同。
  佛说此经,处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在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分为五时说法。普贤行愿品,时在般若,但义属华严,因此,结集经藏的圣者,结归华严时。因此得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分享文章到为新朋友圈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