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对话中国高坛新星

点此按钮收听本文语音

    上一期的高球饭局中,谭会长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中国之旅,在接下来数期的高球饭局里,谭会长将一一细述,为我们细緻描绘他在中国的高球见闻。这一期我们将以谭会长与目前在中国炙手可热的高球坛新星李超的“高球饭局”拉开帷幕。

    李超身于北京,目前隶属上海佘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足球运动员出身的李超,身材壮硕,1.92米高,90公斤重。于2003年转入高尔夫球,曾经参加过多项国际性赛事,并且也取得了不少骄人成绩。他曾经于2005年同年的美国公开赛的冠军,迈克尔•坎贝尔在大众大师赛中同组竞技,赛后坎贝尔称讚这位生于1980年的年轻人为“才智卓异”。可见李超有著相当的实力,堪称目前中国男子高尔夫球坛的代表人物。在这一期里,谭会长将对话李超,以李超为切入点看看当今中国高球运动员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李超:其实我一直坚信中国存在著不少高球人才,中国人口众多,当中出色的人材必然不在少数,只是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出这些人材来。我国有一句俗话说:“千里马常有,然伯乐不常有”。此外在亚洲打高尔夫,所面对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除了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需要克服,经济基础的支持,尤其是出国比赛,酒店,球童,一切的开资都不在少数。此外人在外国,所受到的来自自己祖国的压力,作为代表自己国家的选手,你必须承受很高的关注度,名次,成绩都会给球员带来很大的压力。然而高尔夫偏偏是一项非常个人的运动,一切成败得失都必须由球员个人来承担。

    Tommy:据我所知在当高尔夫球运动员之前你是足球运动员。那么在你看来足球是不是就代表著一种团队,而高球则全压在自己一个人的身上,那么高球的压力会不会要来得大一些?

 

谭毅鸣会长(Tommy Tam)的中国高球之旅之二

    李超:其实都一样的,所有的运动都是相通的。比方说足球教练,需要灵活运用场上的11个人,而高球运动员则需要灵活运用口袋里的14支球桿。

    Tommy:高尔夫中有一种说法,他们说打高尔夫自己就是自己的敌人,您同意吗?

    李超:其实关于这一点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尽管高尔夫球场上没有什么肢体上的碰撞,然而心理上的对抗比较起其他运动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手的每一次挥桿,每一个布局都会牵动你的全部神经,给你巨大的压力。以最后的推桿为例。如果对手距离10码,而你仅有两码,但就数字而言,也许你佔有更大优势,然而倘若你的对手成功在10码之遥把球推进洞了,那么你所面临的压力将会是非常巨大的,往往在这种压力下,运动员就会被压垮失手。所以,高尔夫球必须先放宽心态。

    Tommy:那你现在对自己的能力、技术有自信吗?

    李超:首先我认为技术是没有完美的,即便强如老虎•伍兹也是在每天不停摸索进步的。我认为目前自己的实力,打国际赛还有所欠缺,如果是日本赛场的话,还是有些信心的。其实对于赛场的熟悉程度对于高球运动员而言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Tommy:那你觉得您哪一方面更需要调整?技术还是心态。

    李超:技巧固然需要继续提高,但我觉得心态的控制技巧更为重要。其实我认为所谓的心态,就是你对对手的了解,对场地的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问题就在于我们应当如何去处理未知的环境,比方说一个球场,它到底有多宽多窄,难度在哪里,不通过实践其实很难知晓。偶尔去一次两次的球场对于运动员而言其实非常陌生的,只有通过多次的经验累积才能够做到了解赛场,稳定心态。

    Tommy:您刚刚提到在比赛中你常常会面对很大的压力,那你是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李超:我个人觉得自己在国内的赛场还是做得不错的,一方面对环境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个人的心情也能够比较轻鬆。可是在国外赛场就还需要学习,我至今还是会感觉到几分胆怯。

    Tommy:你的胆怯主要是哪一方面的?

    李超:主要是个人荣耀和国家荣耀联系在一块时,所有的得失成败都不能够轻易的放下。除了对自己的团队负责,还要对身后的赞助商、支持者,同胞负责任,压力其实很大。

    Tommy:那你对中国高球运动员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看法。

    李超:其实目前国内的运动员主要是现在国内进行训练打好基础,然后再出国参加比赛的。然而我认为不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就送到国外比赛,通过国外的环境,国外的经验来培养新一代的高球选手。不过还有待实验去证明。不管怎么样,目前中国高球发展的最关键点在于高球普及。目前中国高球尚处在萌芽阶段,相对于十数亿人而言,中国的球场其实并不算多,收费也比较高。这其实大大的製约了中国的高尔夫球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钱够了还不一定有时间。

    Tommy:其实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事实上国内目前除了高尔夫球场,还有不少的练习场,事实上他们的收费都比较公道。在国内一场好一点的电影收费往往都要两百多,相比起来高尔夫球练习场也不过差不多。然而我发现国内很大一部分人就有一个误区,认为高尔夫球练习场不算真正在打高尔夫,甚至认为这对高球联系没有帮助。

    李超:在我看来,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要下场,如果光练习不下场,乐趣又何在呢?然而西方也的确流行一句话,他们说“没有在练习场打超过一万个球,不要下高球场”。然而下场打高尔夫的确有著无与伦比的乐趣。我的看法是现在中国看高尔夫球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把高球跟贵族运动挂钩了,其实高尔夫不过也就是一种运动,跟篮球、足球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中国地少,高尔夫球广阔的场地很难以普及,如此一来,物以稀为贵,自然对于远离高尔夫球场的人而言,高尔夫就变得陌生而神秘了。 这一期栏目中,谭会长和李超聊了不少他个人打球的经验,比赛的感悟,再接下来的一期里二人将放眼全国看看目前中国高球发展的总体情况。

 

分享文章到为新朋友圈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