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民间踢毽运动的历史起源

点此按钮收听本文语音

别看翎毛有限,身带两文铜线。

你我眉来眼去,我你两脚不闲。

这是流传于晚清时代的一个灯谜,谜底就是“踢毽”。

兴起于民间的踢毽运动一直为大家所喜爱。在很多地方都可见到踢毽,但保定踢毽技巧特别讲究,花样多、难度大、姿势美、技巧性强,而且踢毽手多为六七旬的老翁。踢毽运动到底起源于何时?由于它是一种民间游戏,不登大雅之堂,因而史料几乎没有记载,其渊源也就无从查考。但是从一些民间传说中,还能反映出它源远流长的情况。

—   广告   —

—  大洋海产 加拿大的急冻海鲜先锋  —

踢毽子

据传,三国时代蜀国大将关羽领兵出征,半路上被占山为王的周仓所阻,两个人交起手来。关羽武艺超群,而周仓力大绝伦,两人交手时间很久不分胜负,互相敬佩。关羽看出周仓勇中少谋,于是想出一条计谋。他对周仓说: “我们这样打下去,何时是个结局,不如咱们比试力气,谁输了谁就投降。”周仓一听,正中下怀:“谁不知我周仓的力气举世无双,这回你是输定了。来吧,比吧!”关羽拿出几根鸡毛递给周仓说:“你把这几根鸡毛扔过大树顶如何?”周仓纵然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扔不过去。关羽冷笑了一声:“可惜呀,可惜,有勇无谋!”关羽从周仓手中接过鸡毛,插进一个铜钱眼内,用手一扔,扔过树顶。周仓目瞪口呆,跪地投降。于是人们便把关羽此举说成是毽子的最早雏形。

传说流传到隋、唐时代,开始有了踢毽的游戏。到了宋、元时代,踢毽游戏的技巧亦随之有所提高,便出现了技巧踢毽和技巧踢球。《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高俅踢球,说明当时民间游戏中脚上的功夫花样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到了明、清时代,踢毽从城市发展到乡村。踢毽的规模、技巧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保定府风靡踢毽。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中曾记载当时的民间歌谣:“柳树活,抽陀螺;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死,踢毽子。”可见踢毽至少在明朝已与陀螺、空钟并列为三大民间游戏,并且已经成为季节性的广大群众的游艺活动了。

民国时期,保定踢毽“据点”有王字街口、清苑县政府大门口、旧县街口、古莲池门前,以及城北“古德行”当铺门前等处。每逢回民伊斯兰节、大小开斋节这三节日或是赶庙会的日子,踢毽名手就要抖擞精神上阵献技,与其他一些民间游艺活动同时展开。当时年轻的踢毽手有些人是少爷公子,有些人是回民或汉民贫苦百姓。他们各有所长。

—   广告   —

—  周彦 多伦多地产经纪 一手楼花,专业买卖,多年经验, 欢迎委托 —

 

踢毽子的铜人

踢毽十分有益于健身。它既不像田径运动那么剧烈,又不像太极拳那么慢稳。常作踢毽运动,可以调节神经、解除疲劳、使情绪兴奋、呼吸加快,对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心肺功能及消化功能大有裨益。特别在冬季,踢毽更是户外的一种良好御寒取暖活动。另外,踢毽的各种花样技巧踢法,要求身体各关节活动幅度大,对发展全身肌肉及各关节的韧性也有好处。所以,经常踢毽,对老年保健,延缓衰老,有一定功效。如今健在的保定踢毽老翁,尽管年逾古稀,却依然身板硬朗,老而不衰。

由于保定具有踢毽的传统风尚,所以踢毽这种游戏,在保定青少年中,现在仍很流行。他们边踢边唱着歌谣: “一个毽,踢两半,打花鼓,绕花线;里拐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个,一百。”

文/ 刘夏

分享文章到为新朋友圈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