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心理学》:“人”对投资的影响(3)

点此按钮收听本文语音

前言:

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金钱心理学:财富、贪婪和幸福的永恒真相》。这本书的作者摩根·豪泽尔曾是华尔街日报的金融专栏作家,现在是合作基金会的合伙人。这并不是一本讲投资理财技术的书,也没有花费大量篇幅讲解金融知识,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投资和财富管理。豪泽尔喜欢用从数据出发,通过宏观的视角探寻大趋势对个人的影响。他对投资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不仅能为新手提供简明易懂的理财指导,还能帮助有经验的投资者重新审视他们进入这一领域的初衷,跳出传统框架。

人们总把投资理财当作一门硬科学,却忽视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理财行为并非仅依靠冰冷的数学和公式,很多时候会受到你的情绪、喜好、立场和很多意料之外的因素影响。因此,致富和守富的关键并不在于懂得多少知识,总结了多少规律,而常常在于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认清事物运作的本质。在风云变幻的投资理财领域,有些道理亘古不变,无论何时都能帮助你实现财富的稳定增长。只有发现它们,把握它们,你才能在起伏不定的经济形势下实现长久的富足和幸福。

本次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与直觉相悖的理财原理,以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逻辑。

《金钱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1.你的行为影响了你和金钱的关系

《金钱心理学》一书最核心的思想在于“人”本身对于财富的影响。决定一个人和金钱关系的,往往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智力和知识。接下来是两个真实的案例,

图上这位老人罗纳德·詹姆斯·里德是一位普通人。他在加油站工作了25年,后又在商场当了17年的清洁工。他过着平常的生活,住的小房子是三十八岁的时候花 12000 美元买的,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劈柴。里德于2014年去世,享年92岁。那一天,这位普普通通的乡下老人登上了全世界的新闻头条。他留下了 800 万美元的财产。在遗嘱中,他将200万美元留给了自己的继子女,剩下的600多万权属捐献给了当地的图书馆和医院。

800 万美元遗产是个什么概念呢?2014 年全美国有超过 280 万人去世,其中净财产超过 800 万美元的,只有不到 4000 人。里德没有买彩票中大奖或是继承大笔遗产,更没有什么花哨的挣钱方法。他把自己微薄的收入积攒起来,不断地投入到股市中,购买蓝筹股。他并没有高超的炒股技巧,只是漫长的等待,在几十年间这些微小的积蓄通过复利不断增长,最后滚雪球般变成一笔800多万的巨款。里德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位慈善家。

在里德去世前的几个月,一个名叫理查德·福斯肯的人也登上了头条。与里德的情况恰好相反,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 MBA 学位,在美林证券担任高管。40 多岁的时候,福斯肯感觉自己已经挣到了足够的钱,决定就此退休,并给自己买了一栋18000平方英尺的大房子,其中有11个卫生间、2部电梯、2个游泳池和7个车库。这栋房子每个月光维护费用就要 9 万美元。但福斯肯的钱其实买不起这么大的房子,他借了一大笔贷款。结果 2014 年的时候,福斯肯因为还不起贷款,只好将房子出售。他卖房的价格还不到买入价的四分之一。

这两个人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是运气。极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换一个时代和国家,里德的投资策略很可能不会这么成功。虽然如此,但相信大家也明白,投资理财靠的并不完全是运气。好运在一个成功的投资里只能成为东风而非雪中炭。

但福斯肯的故事说明光“懂得”理论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他很懂投资技巧,却不善管理自己的财产。像是大量的“聪明人” 涌入股市,快速赚到一笔钱又快速败光。理财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也只有在投资理财这个领域里,一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接受过培训,没有背景和专业经验也没有社会关系的人可以压倒性地战胜一个接受过最好的教育和专业培训,并有着强大关系网的人。罗纳德·里德耐心十足,而理查德·福斯肯则满心贪婪,这才是抹平两人教育背景和理财经验之间悬殊差距的根本原因。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经济学者写过:“个体投资者承担风险的意愿取决于个人早期的经历。” 在投资决策中起作用的不是教育或阅历,而是他们出生的时间、地点、和家庭环境,纯粹靠运气决定的因素。

2.你的过去会影响你对金钱的认识

豪泽尔认为,一个人年轻时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投资决策。就像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听十几二十岁时最喜欢的音乐,怀念记忆里孩童时期的味道;一个人年轻时的认知对他一生的行为都有影响。你是否愿意把股市作为主要投资项目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你年轻时股市的表现。

图上的两条线分别是1950年和1970年出生的人13-30岁期间股市的走向。在1950年(灰线)出生的人整个青少年时期股票一点没涨,也没有什么通过炒股一夜暴富的故事,自然不会对股票有太多的热衷。而1970年(黑线)出生的人在青年时代目睹整个股市上涨了十倍,尽管偶有波动但一直在上涨,大把的人从股市发家赚了大钱。这一代人会更认可投资股票是个好生意。这一整代人几乎会有相似的认知。但股市并不是被个人散户驱动的,而是理性的、没有私人感情偏好的机构。

这张图说的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1960年出生的人在他们的青年时代目睹美元贬值三倍,物价不断飞涨。他们会认为把钱存进银行或购买低风险低利率的理财产品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但在1990年出生的人从未见过物价飞涨,他们会有“钱很保值”的印象,选择购买债券一类的理财产品。

虽然数据记录了每一代人看到的历史发展,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建立足够深刻的认知。就像是电子报表可以模拟股市大跌崩盘,但永远无法模拟一个人对着家人思考自己是否犯下了足以毁掉他们生活的错误时那种焦虑。再比如说彩票,你或许很难想象,美国人每年花在彩票上的钱比电影、游戏、音乐、体育、书籍加起来还多。那最爱买彩票的是什么人呢?穷人。美国人大多都不富裕,有 40% 的人拿不出来 400 美元多余的钱。那么收入最低的人,平均每户每年买彩票花多少钱呢?412 美元。也就是说,这些最穷的家庭,是把家里最后的余钱、把原本可以用于提供安全保障的这一点钱,全都拿去买彩票了。

你或许会觉得他们太不理性了,这种行为简直可以称为疯狂。但实际上,我们看似平凡的生活对这些穷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他们靠着微薄的收入根本存不下钱,也没有办法跨越阶级,购买彩票可能是他们为数不多可以实现梦想的途径了。

面对金钱,没有人会真正失去理智。不被理解的行为只是出于不同角度和经历做出的不同选择。

3.人类难以快速适应新鲜事物

人们会更愿意选择自己了解的事物,而面对新鲜事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虽然现在人人都知道,往退休账户里存钱,为老年生活早做打算是个明智的选择,但并不是每个老人为退休金存款了。这是因为“退休” 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新出现的。左边这张图是这些年美国65岁以上男性仍在参与劳动的比例,可以看到,直到近50年,整个退休养老体系才完善到足以老人靠退休金生活。

再比如信用卡。我们常在新闻上看到有人为超前消费所困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也是因为借贷消费也属于新鲜事物的一种,人们尚未很好的把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面对新事物,一部分人会过于保守,该借的也不借;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失控,不该借的也借。其实是大家都没有经验。

与直觉相悖的理财原理

-坚持才是成功的秘诀

相信大家对巴菲特的故事都不陌生,截止到今年,他的身价超过1100亿美元,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而巴菲特最大的秘诀就是坚持。

让我们做个计算:假设在你 30 岁这年,你突然拥有了巴菲特一样的投资能力。此后你的资产就按照 22% 往上涨。我们再假设,你以 25000 美元入市。这笔钱不算太多,但是对一个 30 岁的新人来说也不算太少。你的投资水平这么高,但是人不能只知道挣钱……所以你决定干到 60 岁退休,去享受人生。合理吧?好,那请问,到退休这一年,你能有多少钱?

答案是 1190 万美元。这个数字并不高,不够你后半生过上挥金如土的生活。世界上资产超过一千万美元的人有很多,这不是奇迹。巴菲特真正的厉害之处,并不是能让资产每年增长 22%。他不是从 30 岁干到 60 岁。他是从 10 岁开始炒股,现在干到了90 岁。他不是干了 30 年,而是干了 80 年。巴菲特 30 岁的时候,资产只有 100 万美元左右,折合到今天大概是 930 万美元。在他一千多亿的资产中,99.5%都是他在50岁以后挣到的,其中有近97%是他在65岁以后挣到的。50 岁的巴菲特只是个普通的富豪。65 岁,注意这是美国一般退休年龄线,的巴菲特并不足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巴菲特真正的成功秘密,是他一直活着,并一直投资

-运气能让你挣钱,也能让你赔钱

美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著名的炒股人叫杰西·利弗莫尔。他出生于 1877 年,才 30 岁就已经拥有了相当于今天 1 亿美元的资产。1929 年,利弗莫尔 52 岁,赶上美国的大股灾。10 月 29 号这天,各种坏消息纷纷传来,好几个资深的炒股人都跳楼自杀了。利弗莫尔的妻子、母亲和孩子在家里都非常担心,盼着他回家,生怕他也跳楼。结果利弗莫尔回来了。他告诉妻子,自己不但没亏钱,而且还挣钱了。完全是出于直觉,他那天做空了股市。利弗莫尔那一天挣到的钱,相当于今天的 30 亿美元。

一天,30 亿美元。

你可能会想,这么多钱一辈子都花不完,利弗莫尔完全可以退休了。利弗莫尔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这种精神让他赚了大钱,也让他继续投身在股市里。他专搞这种冒险的大手笔,结果仅仅四年之后,到 1933 年,他就输光破产了。又过了几年没意思的生活,最后自杀了。

利弗莫尔所用的,是跟巴菲特截然不同的炒股方法。他这个方法有时候也能赚钱,而且能在短期内赚大钱。比起利弗莫尔,巴菲特做的或许只能称作“保住钱”。致富靠的是运气、乐观、愿意冒险,而守富需要的是避免冒险、非常谦卑、心怀恐惧。

-即使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犯错,你也能成功

这张图上显示的是从 1850 年到 2010 年这 170 年间,美国人均 GDP,按可比价格的实际增长。这条线看起来非常平稳,除了1930年代的大萧条以外几乎是稳定上升。看起来是不是非常好的投资?

实际上,这170年间发生了很多。99.9% 的公司都消失了。美国经历了 33 次经济衰退,这 33 次衰退加起来总共历时 48 年。整个股市有 102 次,比前一个最高点下跌超过 10%,有 12 次股市下跌超过 1/3。

美国今天的经济地位根本不是什么稳定、发展出来的,而是历经艰险。隔着很远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每一次波折都是惊心动魄。人均 GDP 那条曲线很平稳,那是因为那是综合了所有的成功和失败的结果。这里面有个数学原理,对于这种无数成败综合在一起的指数增长,大盘的均值总是比大多数人都厉害。

投资组合有相当强的尾部效应。虽然往往大部分的项目都不成功,但少数极端的成功会带来几乎所有的收益,也就是投资中常说的二八法则。

如果说到海因茨·贝格鲁恩,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可以称得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艺术品交易商之一。

2000年,贝格鲁恩将他收藏的毕加索、布拉克、克利和马蒂斯的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以1亿多欧元的价格半卖半赠给了德国政府,这批艺术品的市场价超过十亿。一个人能收集到如此多的艺术佳作实在是令人震撼,那么他是怎么预见到这些作品日后会大火升值呢?实际上,好的投资者会购入大量的艺术品,这些画作可能99%最后也不会升值,但只要有1%的是毕加索这种享誉全球的大师,那这笔投资就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说回巴菲特,他的选股能力大家都了解,绝对算顶尖的水平。巴菲特在 2013 年的股东大会上说,他一生之中大概拥有过 400-500 支股票,而他的大部分钱都是从其中 10 支股票中赚的。查理·芒格马上补充了一句,说如果你把我们伯克希尔最成功的几笔投资拿掉,我们投资成绩就是非常平庸的。

人的一生中,改变命运的可能就是那么几件事,错过它们将是不可接受的损失;可你非常容易错过他们。那要怎么办呢?一方面当然你要提高判断力和把事做好的能力。你首先得能选择那些潜在的好东西,并且要努力去做好。为了提高平均成功率,你需要学习和模仿,需要请高手给你推荐。但是这些都是有限的。世界上并没有选择好东西的固定算法,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选股也大多不好使。而且就算别人说好,也不一定适合你。你是独一无二的,只能自己选择。

百货业之父约翰·沃纳梅克有句名言:「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套用这句话,我们大约可以说,在你面对的所有选择之中,也许只有 1% 是最好最适合你的,但是你不知道是哪 1%。

“眼光” 是有上限的。最终还是得靠放量。

-财富最大的价值是自由

富有最高级的形式就是每天早上起来后你可以对自己说:“今天我不必为了钱去忙碌,我可以做任何我想要做的事,去任何我想要去的地方。”谁都有想要变得富有,但往往人们会在为财务自由努力拼搏的路上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象自己能前半生努力奋斗后半生专注快乐。实际上我们见过太多人,在“努力”到财务自由前就拖垮了自己。人不是机器,是有感情、有想法、有惰性的,人是无法违反自己本性的。

摩根·豪泽尔在《金钱心理学》这本书里讲了几个故事,说明“人性”的重要性。

哈利·马可维兹(Harry Markowitz)是现代组合投资理论的开创者。你要说你有一大笔钱,怎么设计投资组合才能既让预期回报最大化,怎么又能对冲风险,马可维兹研究的就是这个,他据此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初马可维兹搞这个理论出名以后,不可避免地就有人问他,说你自己的投资组合是什么样的啊?马可维兹非常实诚地说,我的做法很简单,一半买股票,一半买债券。

这并不是最科学的方案,但马可维兹说,我没想那么多。如果我没买股票可是股市大涨了,我会觉得非常遗憾;而如果我全买了股票可是股市大跌,我又会非常懊悔。我这个一半一半的投资法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让我的遗憾和懊悔最小化。这不是一个“理性” 的投资法,但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投资法。马可维兹并没有上亿美元要管理,他就这么点财产,多点少点其实差别不大,没必要费太多脑筋。他内心的愉悦感,他晚上睡觉是不是很踏实,那个心理需求也许更重要。

幸福,并不是把资产最大化。幸福还包括不做让自己强烈感觉不舒服的事情,包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包括尽量避免后悔、对得起良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活有掌控能力

在《有关生活的30条经验》中,老年学家卡尔·皮尔默采访了1,000名美国老年人,以总结他们从几十年的生活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

没有人,一千个人中没有一个,表示如果你想变得快乐,你就该拼命地工作赚钱,然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没有人表示你至少要和周围的人一样富有,或者要比周围的人更富有才算真正成功。 没有人表示你应该根据你期望获得的收入水平来选择你的工作。 这些受采访的老人看重的是真诚的友谊,比个体更伟大的事业,和子女相处的时光。“比起你的钱或钱能买到的东西,你的孩子们更想要和你在一起。”

人不应该为了所谓“理性”而丧失人性。情感和爱好都是重要的立场,是我们科学思考的出发点,而不是科学思考应该回避的东西。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让金钱收益最大化,活着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快乐,要满足自己的喜好。把自己也当作变量,把自己的情感和爱好也当作优化指标,我们会活得更有精神、更有意思、更有意义。延迟满足不是让你回避满足,推迟享乐不是让你推迟好几年。快乐的人从来都不是挣够了钱才快乐,而是从小到大不管有钱没钱,每天都很快乐。

-别人并没有你那样在意你看起来多有钱

很多人都梦想拥有一辆顶级豪车,希望别人能觉得自己是个成功人士。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路上看见豪车的时候根本不会在意是谁在驾驶他们,而是想象自己在驾驶这辆车。所以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人人都想用财富来告诉他人自己应该得到敬仰和尊重,可其他人通常会跳过这一步,而是把你的财富当做自己被尊重愿望的标杆。华丽的服饰和珠宝也是一样,并不是说不能喜欢这些,只是如果想通过这些获得尊重和羡慕的话,财富不是最好的途径。

就像是大家都知道那些顶级富豪,但真的会在意他们存折上数字后面跟了几个零的不多,人们更喜欢做的是想象“如果我有这么大一笔钱我该怎么花”而不是“他这么有钱可真厉害”。

人们总偏向于用看到的东西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但真正的财富是看不见的那部分

歌手蕾哈娜因为高额的物质消费一度几近破产,她起诉了她的财务顾问,但那位顾问表示:如果你花钱去买东西,那你最后只会拥有这些东西,当然就没有钱了。但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常说想要成为百万富翁的意思是有一百万可以随便花,和这个词真正的意义其实是相反的。想要真正变得富有,唯一的途径就是不要消耗已有的财富,而是把他们累积起来。

有钱不等于富有。金钱让你能够买下你想要的东西,但是真正的财富在于不轻易花钱,而是存下钱,这样以后能买下更有价值的东西。富有是一种许诺和期待,一种你知道自己买得起的自信。但是,如果把钱花在你本不需要的东西上,那就不叫富有。这和减肥很相似,有的人锻炼后会奖励自己吃一顿大餐,白费了自己刚刚消耗的卡路里。富有意味着拒绝那顿大餐,只是纯粹地消耗卡路里。

正因为财富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难以模仿和学习他人的经验,所以很多人都难以累积真正的财富。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是的,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但却是事实。任何成功都是有代价的,投资也是一样。

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悲观和失望的影响,也就是“失望效应”。

首先我们看看这张图,是从 1950 到 2019 年这将近 70 年间道琼斯指数的走向。他的平均回报率是11%左右,算是不错的成绩了。那如果你定投了这个指数,在整个过程中的精神面貌会是怎样的状态呢?你会整天乐呵呵地说我很安心、我的钱正在帮我赚钱吗?其实不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失望的。

70 年间,道琼斯指数整体向上,虽然中间有几次比较大的波动,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上涨,是吧?是,也不是。即使在宏观上涨的区间内,曲线也有无数次的小波动。图中灰色线段标记出来的阴影区,代表当前价格比前一个史上最高价位低 5% 的日子,那些的确是 “灰色” 的日子。上一个高点你没卖,下一个高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现在这个点带给你的只是失望。

个股更是如此,而且哪怕是特别成功的个股也是如此。Netflix 的股价从 2002 到 2018 年间涨了 350 倍,这是绝对的、股民做梦都会笑出声的好成绩,对吧?但是如果你细看,在这 16 年中,有 94%的交易日,Netflix 股价都低于它此前的历史最高点。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持有这样一只股票,请注意,这已经是整个市场上最好的股票之一了,你其实是生活在失望、盼望甚至懊悔之中。就像运动员永远在回忆自己打出最漂亮比赛的那个夜晚,商人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再做一笔几年前那样的交易。

这个数学规律叫“回归均值”。任何成功都有运气成分,特别大的成功有超级运气成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哪能要求天天都有呢。既然是小概率事件,就不可能经常发生。哪怕你的事业正处于像怪物饮料公司一样的上升期,你 95% 的日子里也只有回忆。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上进心强的人,你的日子就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承受股价波动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人人都知道享受的时光是需要付账的,那同理,在金融市场里成倍上涨的资金也不会是大自然的馈赠。

投资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无法立刻看到的。它不会被直观地写在标签上。所以,当你需要支付这种账单时,你会觉得这笔钱并不是为购买好东西而支付的价钱,反倒更像做错事后必须缴纳的罚款。虽然在人们看来,付账是很正常的事,但缴纳罚款却是应该避免的,所以人们觉得应该采取某些明智的预防措施,让自己避免受罚。无论是来自交警还是国税局的罚款都意味着你做错了事,应该受到惩罚,因此对那些看到自己财富减少就认为是交了罚款的人来说,去逃避未来可能产生的罚款不过是一种自然反应罢了。

适合自己的投资逻辑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话,叫“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历史的确有相似性,但真正改变人类命运的大事件都是由意外决定的。比如我们看看近代改变人类命运的事件,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抗生素、互联网、2020新冠疫情…不但难以预测,甚至难以想象他们的发生。有三个规律决定了历史不会重演:

时代会有结构性的进步

所谓结构性进步,就是这个东西不仅仅是新鲜的,而且它对世界有系统性的改变。

比如原子弹,它不仅仅是“一种新武器”或者“一种新型炸弹”的问题,而是这个武器一出来,不但人类的整个战争方式要彻底改写,而且连“超级大国之间还会不会有战争”这个问题都得改写。再比如抗生素,它不仅仅是“又发明了一种新药”,而是彻底改写了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问题,一下子把人类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好几十年。这种重大科技突破具有绝对的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没有义务也无法给人类提供这些东西。过去的人不知道会有原子弹和抗生素,我们也不知道将来一定会有或者不会有什么。不但是科技,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习惯,甚至个体的性格,都在不断经历结构性的演变。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使得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结构性进步是时代前进的引擎,它推动我们超越界限,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改善和改写我们的现实。

人其实可以吸取历史的教训,而正因为人吸取了历史教训,历史才不会重演。

这张图不是条形码,它表现的是美国历史上的经济衰退,每条黑线代表一次经济衰退,线的粗细代表衰退持续的时间,线与线之间的空白代表经济正常增长的时间。

整体的大局观可不是历史的重演,而是历史的进步。总体趋势表现为经济衰退的频率越来越低,且持续时间越来越短。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几乎每两年就会陷入一次经济衰退,似乎与我们在中学教科书中学到的,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固有缺陷不可避免发生,每隔几年一次的观念相符。但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经济衰退的间隔时间变成了每5年一次。到了1950年以后,这一间隔时间延长到每隔8年一次。自2007年的经济衰退以来,已经过去了12年,直到2019年,没有再次出现经济衰退。要不是因为新冠疫情,也许2020年仍然不会发生经济衰退。事实上,美国刚刚经历了自内战以来最长的连续经济增长周期。

为什么经济周期发生了变化呢?难道资本主义没有矛盾和缺陷了吗?摩根·豪泽尔提出,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的改变。过去美国的经济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通常是产能过剩引发的。但现在美国的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不太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然而,这一解释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从未经历过经济危机。也许另一个原因更为显著,那就是人们总结了历史教训,学会了如何避免或至少推迟经济衰退,以及如何快速从经济衰退中恢复。人们发明了“中央银行” ,最早的中央银行即美联储。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政府则可以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这两种方法都是干预经济的可见手段。历史证明,使用这些手段来调整经济周期是有效的。

所以人不是不能从历史中学习,人只是不能“总”从同一段历史中学习:这拨人学会了,下一段历史就不是那样的了。

打破恐惧,早日进入金融市场才能搭乘新的上坡。

虽然学习历史并不能帮助我们准确预测未来,但可以从中总结关键的理念。

价值投资的理念一共有四条,格雷厄姆贡献了前面三条,巴菲特贡献了第四条。

公司价值观: 买股票实际上是购买公司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投机。投资的目的是参与并分享公司创造的价值,因此投资者应当感到有权拥有这一价值。

忽略短期波动: 市场的短期波动并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真正价值,它只是当前股票价格的一种表现。价值投资者需要把公司价值与市场价格严格分开,专注于长期持有。

安全边际: 由于估值不确定性,投资者应当等待,直到股票价格明显低于公司内在价值,而不仅仅是低于它。这种安全边际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免受不确定性的冲击。

能力圈: 价值投资者必须是通才,懂得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行业到公司内部的各个方面。然而,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有限,因此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能力圈,专注于自己了解的领域,避免不了解的领域。

这几条理念的核心观点就是一个词:捡漏。很多人会觉得,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总结出来的理念一定非常正确,可真正到了市场上却傻了眼,现在根本不再有什么被严重低估的好公司,也就没有漏可以捡了。

格雷厄姆的标准早就过时了,他也一直在告诉世人他的标准会过时。关于价值投资的思想最早是他在1934年提出来的,直到格雷厄姆在1976年去世前,他前后更新了五次炒股方法。去世之前有人问他,是否还会坚持对个股做详细分析、专注于 “买公司” 而不是综合评估整个市场,这个策略,格雷厄姆明确说他不会用了。他不再强烈推崇详细分析一家公司的股票来寻找超级价值机会这种操作。

高手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他们会使用那些规律,而在于他们发现了那些规律。 格雷厄姆找到了最适合当时股市也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那成功便不是难事。所以,盲目地追随某一个人的成功案例是有风险的。更好的做法是,观察成功人士总体的特征和行为规律,关注面,而不是点。

投资中,比起绝对理性但难以坚持的策略,你更应该选择一个合乎情理并让你舒适的策略。

2008 年,耶鲁大学的两个研究者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了一个比较极端的投资策略。他们的指导思想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勇于冒险,等到慢慢变老再逐渐减少冒险,越来越稳健。这个思想没问题。那么年轻的时候应该有多冒险呢?报告的建议是按照 2:1 的比例,融资买股票。也就是说在能拿出来1块钱的情况下,你就应该找机构借2块钱,总共投入3块钱。这个杠杆是个什么概念呢?只要市场上升1/3,你的净资产就翻倍了;但是只要市场下跌1/3,你就血本无归。

而耶鲁报告说,只要你还年轻,哪怕经历几次血本无归,也应该坚决使用这个策略,然后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减小杠杆。只要你能坚持下去,这个策略能让你的投资回报最大化。这个完全符合数学。但是豪泽尔说,这不是数学的问题。有多少人会在账号清零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使用同一个策略呢?你能说服你自己吗?你感情上能接受吗?你接受不了。

所以投资这件事儿真不是个能抄作业的事儿,一个好的理财经理会了解客户对退休的打算、个人情况、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等,再根据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相应计划。

每个人的投资规则都不一样,有的人进入市场想捞一笔就快速离开,而有的人准备进行五年、十年的持续投资。在市场狂热的情况下,盲目模仿别人的投资方式、扎堆进入市场,通常会制造泡沫,这对短线投资者有利,却会让没有及时跳出市场的长线投资者蒙受沉重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自己的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做长期投资时,一定要坚持不被短线投机者的频繁动作所影响。

【公司介绍】

AI Financial 恒益投资是一家人工智能驱动的金融投资公司,主营投资贷款Investment Loan,拥有一套颠覆性的金融投资体系。公司致力于帮助所有人,通过投资理财,获得持续稳定收入,从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AI Financial 恒益投资团队希望运用这套投资体系推动加拿大养老体系的改革,让更多人通过金融投资过上更好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避免为了赚钱而牺牲时间和健康,或因没有足够的存款而不能顺利退休。

 

分享文章到为新朋友圈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