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茵 一个艺术家脚踏实地的幸福生活

点此按钮收听本文语音

  一幅历史巨作油画《百年华工血泪路》耗时三年多,呕心沥血、精心巨构,被加拿大联邦政府、邮政局制作为国家纪念邮票,为世人留下珍贵的历史画卷;一幅大型白描壁画《中华文明五千年》悬挂在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签证服务中心新大厅,运用传统白描技法,浓缩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通过27个历史故事向西方主流社会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都是出自加拿大著名画家孙昌茵先生的大手笔。

  6月初的一个上午,记者应邀来到孙昌茵先生位于Richmond Hill的家中拜访。站在翠阴环绕、鸟语花香的庭院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亭亭如盖的大树,一棵是中国常见的松,一棵是加国常见的枫。松涛阵阵,枫叶葳蕤,却相依相偎,亲密无比。正好比孙先生笔下的作品:用西方绘画的载体去表现东方绘画的灵魂,中西结合,创造出一种奇异而完美的和谐。

 

1.jpg

 

  从大画家到“炸油锅的”:生存有时候高于理想

  孙昌茵1943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父亲的影响学习绘画,一边读书,一边从事绘画创作,当过知青,下过乡插过队,文革后被作为优秀人才选派到美院深造。曾经担任过温州市文联《文学青年》月刊的美术编辑,先后在《美术》和《江苏画刊》等大型专业刊物上发表过画作及专辑介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的美术展览及专题展览,获奖无数,其中,作品《水碓声声》在国际水墨画大展中获得铜牌。在国内业界内声名鹊起,风头甚健。

  1988年孙昌茵应邀到加拿大举办展览,1989年他以艺术家的身份申请了移民。那时候他和太太所有的“财产”就是200美金,于是只能一边苦学英语,一边打工维持生活。当时孙昌茵和太太两人在加拿大,两个女儿都留在国内,上有老、下有小,都得他们去负担,生存的问题很残酷地摆在眼前。两个人只能放下身段,拼命打工赚钱。当时太太冯玉薇甚至同时打过三份工。孙昌茵自己也在一家中餐馆打工,整天围着围裙炸鸡块、炸油条。拿惯了画笔的手现在来掌油锅,一天下来满头满身都是油烟味,哪有半分艺术家的高雅和情调?牢骚和不甘自然是有的,但孙昌茵和太太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现在我们有工作、有收入就不错了,今后总有机会重新回到画架前的。

 

2.jpg

 

  幸运女神往往青睐那些脚踏实地的人。就在孙昌茵来加后不到两年,他终于遇到了事业上的一位“贵人”。一天一位来中餐馆用餐的英国人主动问他以前是做什么的,孙昌茵如实以告,对方惊讶地挑高了眉毛:

  “您是画家?那可否请您为我太太画一幅小像,我想送给她作为生日礼物。”孙昌茵爽朗地答应了,很快为英国太太画好一幅素描小像,并执意不肯收钱。英国人拿着那副惟妙惟肖的素描,眼睛都亮了:“您画得太好了,如果您不反对,我可以为您联系画廊办一个画展。”对于孙昌茵来说,人生中最宝贵的机遇就这样意外地降临了。那个画展展出的作品都是写实风格的油画和素描,孙昌茵在国内积累的基本功和技能全都显现出来了,很受老外们的欢迎。那次画展之后的

  “盈利”竟然比夫妻俩打体力工两年的收入还要多!自己的画笔也可以挣来面包,孙昌茵激动之余不无欣慰:以后终于可以将画画当做主业了。

  接下来,孙昌茵通过去LosAngeles, New York,Vancouver等地举办展览,逐步结识一些主流画家,也在本地美术界取得一些个人知名度,渐渐有人来订画,这样也算解决了艺术创作的后顾之忧——生存问题。之后孙昌茵太太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开了一个小画廊,为顾客画肖像画、风景画、装饰画。由于服务热情周到、画艺精细出众,画廊的生意一直很好,络绎不绝的客人慕名找上门来。孙昌茵感叹,当一个人搞创作不再为生活所迫的时候,往往心情很舒畅,灵感不断涌现,人有极其强烈的创作行动,作品的表达形式和艺术效果往往在作品成型后自己都没想到。90年代他创作了大型市内壁画

  
  《天鹅湖》,也因此被市长授予“加拿大卓越画家”的称号。现在孙昌茵是society of canadian artiata荣誉会员,加拿大Westmount Gallery及美国Venture Fine arts等画廊专职画家。创作了大量的油画及肖像画,被各艺术馆、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从迎合市场需要到坚持艺术追求:踏步是为了以后跳得更高

  也许是温州人的性格使然,孙昌茵和大多数艺术家比起来要更为“务实”和“有商业头脑”。当开画廊积累了经济基础之后,他又开始尝试把触角伸到其他的领域,比如投资房产、开办美术学院。多伦多美术学院是孙昌茵和太太一手创办的,初衷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本地华裔移民有绘画兴趣和艺术天分的孩子们学好基本功,考上心仪的美术院校。由于孙昌茵和太太在本地华人艺术界的名气,前来拜师学画的学生很多,夫妇俩倾注心血、手把手耐心地教授绘画技艺,“不能辜负家长的期望、孩子们的努力啊。”孙昌茵用这样一句平实的话为学院的工作做了总结。据统计,当时多伦多美术学院出去的学生,考入正规大学美术系的占到了99%。

  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久而久之,孙昌茵感到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创作时间了。几经考虑,他和太太冯玉薇商量好,让她担这个重担,自己抽身出来专门搞艺术创作。其实冯玉薇也是响当当的科班出身的画家,夫妻俩志同道合是好事,但在现实面前如果两人都只顾自己的事业,那就会给整个家庭的发展带来矛盾。于是冯玉薇选择了让步:在外打点画廊、经营学院,在内操持家务、相夫教女,保证了丈夫宝贵的创作时间和空间。

  转眼间,孙昌茵在加拿大工作生活已经近20个年头了,他对自己以及20年来华人在加拿大的生存现状很有感触,为此他萌生了创作一幅反映华人生活状况油画的愿望,但一直没考虑成熟该从哪里入手。2006年,哈珀总理在国会山庄就“人头税”公开向华裔加拿大人正式道歉,整个西方社会华工对加拿大贡献的冷漠以及漠视人头税和排华法对华人的歧视和伤害,让孙昌茵觉得很不公。这些沉重的历史成为激励画家创作的灵感,也激发了画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就算历史选择了遗忘,艺术家也不能选择遗忘!为此,孙昌茵亲自到洛基山采风,前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创作了这幅《百年华工血泪路》三联油画,为世人留下一个不能忘却的纪念。

  整个画面由左、中、右三部分构成,左、右两幅分别为东方与西方的思念,留守家中的妇孺与漂泊海外修路的华工,彼此只能通过书信来隔海思念。中间的画面中有个象征华工的形象,伸向前方有力的巨手,表达了与不公、与艰辛奋争,华工背后的枫叶形象则象征着华工对加拿大的贡献,头顶的

  日月则代表了他们辛苦的付出以及悲壮似日月永恒的历史。画面上面还有反映修建铁路、淘金、以及白人对华人的欺压,以及最后在铁路完成后对华工劳动的蔑视——在铁路完成仪式上,总督象征性拧最后一颗螺丝的完工场面竟无一华人在跟前。在画面上,孙昌茵用冷灰色与主体金红色枫叶相衬,用冷、暖对比表达岁月的沧桑,打破了时空观念,用现代手法做画面处理,组成不同时空的场景来表达历史性、直观性。让观者在一幅画中,体验到不同时空、不同事件的组合,带来视觉的极大震撼。

  这幅珍贵的历史巨作一经面世就引起了轰动,博物馆和美术馆争相收藏原作,但孙昌茵婉言谢绝了,“这么有历史意义的重大题材画作,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我愿意自己保留下去。”《百年华工血泪路》后来被加拿大联邦政府、邮政局制作为国家纪念邮票。孙昌茵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幅类似题材的画作诞生,他很高兴自己能把握住这一机会,创作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画卷,为后人留下了解华人的发展历史留下一个永恒的形象记忆,也希望能通过画面的形式,留下画家对社会的声音。

  从中国到加拿大:中西艺术求同存异、殊途同归

  回顾自己在加拿大20多年来的艺术之路,孙昌茵认为自己的优点在于始终“脚踏实地”。艺术分为好几类,看你走学术路线还是走市场路线,风格保持东方还是沿用西方。每个艺术家选择的方向都不一样,坚持走学术路线,那你就得耐得住清贫和寂寞;选择走市场路线,就要学会巧妙地“妥协”和适应。比如人家想吃意大利面,你偏偏做出中国米饭,就不行。以前开画廊的时候,一位白人老太太拿着自己的近照,要求他画一个“20年前的自己”。这就有技术含量,等他画好了之后老太太一看开心得不得了:皱纹少了,瑕疵没了,年轻、漂亮,而且

  “很像”自己!孙昌茵说,艺术家要学会向市场妥协,个性艺术的东西就不要表现在市场上。而利用“市场”积累经济基础到一定程度,艺术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画自己喜

  爱的东西。他感叹时间有限,人生就短短几十年,抓紧赚钱,然后抓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金钱给予艺术家的是方便,绘画才是最大的幸福。”

  如今不仅来到国外定居的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国内的艺术家也有很多跟国外同行交流切磋的机会。中西方艺术理念和风格的碰撞和糅合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孙昌茵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前不久中国银行举办的多伦多艺术研讨会上他就明确提出

  “中西艺术殊途同归”的观点。孙昌茵认为,虽然中西方的材料表现方式完全不同,但画的内容都是现代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比如有人告诉他说看不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但看得懂齐白石的虾。孙昌茵就告诉他,你看出来虾是在水里游,但事实上齐白石并没有画水。你看毕加索的少女像,两个眼睛画在同一边,匪夷所思,但其实就是表现少女在关注你,头摆动来去,画中的人物处在一种游离的动态之中。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表达的却是同样的艺术理念。好的艺术品能给予你无限想象空间,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艺术的高境界就是艺术的人文思想观点。欣赏者自动去补充画面空白之处,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艺术品和观赏者自身的情感共鸣。

  谈到自己的艺术风格时,孙昌茵用了两个“结合”:抽象和具象的结合,东方和西方的结合。他的作品会采取抽象一点的形式,比如拼贴、穿插、倒置等因素,而画的内容很写实,保持具象的风格,用西方的载体去表达东方的神韵。他强调,在绘画这门艺术当中,创意和理念至关重要,技术可以学习,但想象力永远无法复制。在宽大的画室里,孙昌茵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自己最为偏爱的几个作品系列。《飘》系列,用现代前卫的表现方式来体现现代社会的漂浮不定,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穿越时空》系列,用西方观众耳熟能详的中国符号——“兵马俑”作为载体,运用画家别出心裁的创意,集中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互相影响和水乳交融;历史题材《百年华工》,自己很喜欢这类厚重的绘画题材,除了已完工的《百年华工血泪路》之外,还计划画一组《为华工造像》,根据一百多年以来华工留下的黑白影像创作人像组图,为加拿大的华工树碑立传。目前孙昌茵正在创作的一组作品名为

  《民乐幽韵》,是中国传统民乐在现代社会的表达。

  七年前,当两个女儿独立之后,孙昌茵毫不犹豫地关闭了画廊、转让了美术学院,把太太也从一应俗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画自己想画的作品。除了有时候开画展必须羁留在某一个城市,其他时间想走就能走,回国走亲访友、去欧洲旅行写生……这样闲适自由的生活让夫妇俩心满意足。在对自己艺术人生的评价上,孙昌茵非常平和地告诉记者:“我从来没有刻意想把自己标新立异,努力让自己哪怕看起来就跟常人不一样。艺术家首先也应该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人,其次才是艺术家。”

分享文章到为新朋友圈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