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化(二)

点此按钮收听本文语音

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随即向他们开示了佛法。在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轮。那么佛陀对憍陈如等五人讲了什么法呢?

首先,针对这些人的苦修方式,佛陀告诉他们,苦修是永远都无法获得无上菩提的。对所有众生而言,如果肉体受苦,心就会很恼乱;反之的话,如果追求身心享乐,就会产生爱着等执着烦恼。所以说偏于苦或乐的修行,都不能成就根本的大道,要恪守中道的原则。并且要依靠八种正道来修学。这所谓的八正道就是:

1 、 正见(正确的见解)

2 、 正思惟(纯真的思想)

3 、 正语(净善的语言)

4 、 正业(正当的工作)

5 、 正命(合理的经济)

6 、 正精进(积极的精神)

7 、 正念(真理的信仰)

8 、 正定(禅定的生活)

接着,释迦牟尼佛向他们强调说,自己就是根据这中道的法则修习,从而获得无上的智慧,彻底断除了生老病死的人生烦恼。

憍陈如等五人,听到佛陀说出这通达究竟真理的修行方法,心里一下子光明起来,目不转睛地倾听着,佛陀见到他们明白了中道的道理以后,趁着机会,继续讲述了更为奥秘的道理。就是四圣谛,“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

一、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二、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故“苦”以“集”为因。

三、灭谛: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佛陀对憍陈如等五人说的四圣谛法门,把它演绎开来就是整个佛教的教义。

憍陈如等五人听到佛陀开示的奥妙佛法以后,深深地思维,一下子了悟了其中的道理,随即他们请求跟随佛陀出家成为弟子。佛陀很高兴地为他们剃度出家,成为正式的比丘。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结果,是建立了完整的佛教体系,也就是佛法僧三宝具足。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就是四圣谛,僧就是憍陈如、阿舍婆誓、摩诃跋提、摩男俱利、十方迦叶等五位比丘僧。从此这几位比丘就随侍佛陀,做着自利利人的工作。

因材施教

从前面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化方式主要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器和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切入点。这一点在『妙法莲华经』中说的非常明白和生动。例如在这部经中,佛陀将他的说法方式比喻成两个生动的故事:

(一)火宅喻,出自譬喻品。故事是说,一富豪有一大宅,年久失修,一天突然大火烧起,但是长者的孩子们正在大宅内玩乐嬉戏,眼看火就要烧到孩子们,但是长者再三诱导,孩子们都不听他的话,还在里面玩乐。于是长者想出一个办法,对孩子们讲到:“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任你们游戏,孩子们快出去拿。”听到长者的话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向外冲出火宅,这时孩子们脱离了危险,长者给每一位孩子一辆上等大车。这个事中的火,比喻五浊、八苦等;宅,比喻三界。谓三界之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长者比喻佛陀,以种种方便来引导众生出离火宅。

分享文章到为新朋友圈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